众力资讯网

美国为啥不收割印度?   不是美国不想收,而是它真的啃不动,印度这国家,从根儿上

美国为啥不收割印度?   不是美国不想收,而是它真的啃不动,印度这国家,从根儿上就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连老美都得栽跟头!   美国对新兴大国的态度,从来都不含糊,谁要是冒了头,往往就得挨上一轮“制度性安排”:要么经济上被套牢,要么政治上被操控。   可印度这个国家,活生生把美国的老套路给搅黄了。不是美国不想收割,而是它真的啃不动,印度这块骨头,太硬、太滑、太不按常理出牌,连老美都不得不绕着走。   先看经济账。2024年,印度GDP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年增速稳定在6%到7%之间。   《金融时报》预测到2030年,印度有望成为全球第三,仅次于中美。按理说,这种体量和发展势头,美国早该“下手”了。   但现实是美国不仅没能像对其他新兴国家那样设套,反而被印度各种“反向操作”逼得节节后退。   根源在哪?关键是印度早就筑好了“防火墙”。   莫迪政府一边高举“印度制造2.0”的大旗,一边把关税门槛拉得老高,还频繁搞反倾销、原产地调查等非关税手段,死死护住本国产业。想进来?可以。但得按印度的规矩来。   美国企业在印度的日子并不好过。沃尔玛、可口可乐、亚马逊、谷歌这些巨头,统统吃过“闭门羹”。   印度政府动不动就搞个“污染环境”或“拖欠税款”的罪名,把外资资产一冻了之。   最典型的是沃达丰案,印度政府追溯修改税法,要求补税几十亿美元。结果呢?过去五年,已经有上百家家外企选择撤出印度。   产业政策也不是好啃的。想在印度卖手机?你得用印度塔塔集团的电池模组。搞汽车、搞制药、搞电子元件,至少30%的零部件必须本土化。   这不是谈判,是硬性规定。苹果、三星都得低头。更别提印度在仿制药和IT外包上的“霸主地位”。   全球20%的仿制药都来自印度,美国40%的相关药品都靠它供货。曾经美国想制裁印度,结果印度直接“断供”抗艾药,让美国不得不妥协。   讲完经济,再看政治结构。印度是个联邦国家,28个邦和8个直辖区,谁也不听谁的。地方邦权力极大,不但能自己立法,还有权否决中央政策。   比如马哈拉施特拉邦对电动车的补贴比中央还高30%,泰米尔纳德邦直接拒绝富士康建厂。莫迪政府曾推出农业改革法案,结果地方反对声太大,只能灰头土脸地撤回。   更尴尬的是,印度的政党数量多得吓人。2024年选举,虽然莫迪连任,但印人党没拿到多数议席,不得不组建联合政府。   这种政治碎片化,让中央政府有心也难有力。美国想通过一套协议推进数据跨境流动,结果被反对党联盟给怼了回去。   外交层面,印度玩的也是“平衡术”。一边跟美国搞“四方安全对话”,一边照样从俄罗斯买S-400防空系统,还扩大原油交易,用卢比结算,绕开美元。   军事装备也不单买美国的,“阵风”战机来自法国,战斗机发动机跟美国合作,但也不完全依赖。这种“两头下注”的玩法,让美国干着急却又不敢撕破脸。   更关键的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搞“印太战略”,指望印度当桥头堡。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项目,就是美国出钱印度开发的典型案例。   可一旦对印度施加太大压力,很可能逼得印度彻底倒向中俄阵营,那美国在整个亚太的布局就得大改。   说白了,美国既想靠印度,又怕惹毛印度,只能小心翼翼地“围着转”。   文化层面,印度也不是个能轻易“渗透”的地方。莫迪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化本土认同。宝莱坞电影年产量全球第一,文化输出不亚于好莱坞。   西方价值观在印度很难落地,加上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分裂,外部势力根本找不到一个统一的切口去影响整个印度社会。这不是一块蛋糕,是一锅混杂的咖喱,香是香,但想吃明白,难。   印度内部问题也不少。青年失业率高达83%,制造业占比只有14%,吸纳不了足够的劳动力。   贫富差距巨大,最富的1%人掌握了40.1%的财富,底层社会怨气不小。这些问题让印度自身都够呛,更别说让外部势力来“梳理”了。   所以,美国不是不想收割印度,而是根本收不动。印度靠着三大“护身符”:经济壁垒、政治碎片和外交平衡,把美国的算盘全给搅黄了。   老美想按老套路来,结果发现这国家根本不按剧本演。你给它胡萝卜,它先闻一闻;你想拿大棒,它直接给你杠回来。   未来,印度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土地改革、劳工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但只要它这三重防线还在,美国就很难真正“拿下”这个南亚大国。合作可以,但收割?老美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牙口够不够硬。   印度不是另一个“菲律宾”,更不是“拉美2.0”,它是一套复杂系统,既有韧性,也有反骨。   美国要想在这儿搞“老路子”,结局多半是“撞南墙”。现实摆在眼前,美国得接受一个事实:在印度这儿,它只能陪跑,没法主导。   信息来源: 《莫迪执政十年,印度贫富差距有史以来最大:最富1%人拥有超40%财富!中产阶级降至29%》——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