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暂停 50% 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一年,最尴尬的当属荷兰! 作为美国科技遏制盟友,荷兰刚跟进强化半导体管制、介入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事务,如今美方松绑、自身承压,暴露其 “选边站” 与 “利益绑定” 的深层矛盾。 荷兰本以为自己押对了宝。 9月30日,阿姆斯特丹时间上午10点,荷兰政府以“治理缺陷”为由,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冻结资产、罢免CEO,动作迅速得像是早有预案。 几乎没有人质疑这背后的驱动力。美国6月就已向荷兰施压,要求配合新规清除中方高管,以堵住所谓的“穿透性漏洞”。 这是一场标准的“政策联动”,只是,荷兰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唯一还在执行的人。 10月30日,釜山。中美元首会晤后,美方突然宣布,暂停实施刚刚推出一个月的“50%穿透性规则”,为期一年。 中方同步暂停稀土出口管制。两国各退一步,全球科技链松了一口气。 但没人比荷兰更惊愕。刚刚在安世事件中“立了功”,后脚就被盟友抽了梯子。美国转身太快,荷兰连个缓冲都没有。 这不是象征性的让步。“50%规则”的暂停,直接阻止了成千上万个企业被拉入黑名单,避免了全球出口许可证的雪崩。 美方官员口中说的是“释放善意”,但背后是现实压力。 美国半导体企业因许可积压损失超过20亿美元,英特尔、高通、博通等巨头早已怨声载道。 荷兰没得选。ASML的全球主导地位建立在美国市场和技术授权之上,一旦失去美国背书,它就失去了整个高端光刻机产业的命门。 所以当美国要求对华出口限制时,荷兰政府只能照办。 ASML CEO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反对,认为限制政策会“加速中国自主化”,但政府的选择从不来自商业逻辑,只来自战略判断。 而如今,美国自己都开始重新权衡“脱钩”的代价,荷兰却还在执行原始剧本。 安世半导体只是一个缩影。这个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公司,控制着全球5%以上的车规芯片市场,在小信号MOSFET和ESD保护器件领域全球第一。 更要命的是,它70%的封装测试能力在中国。一旦中国断供,欧洲工厂立刻停摆。大众、宝马、雷诺等车企一夜之间陷入供应链危机。 荷兰原本想以控制安世来展现其“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却反而暴露出对中国供应链的根本依赖。 10月21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致电中国商务部,语气前所未有的软化,表达“对话解决分歧”的意愿。 这通电话没有对外通稿,也没有任何政治宣示,只有一份内部备忘录,传递出荷兰的焦虑。 中美暂停规则,意味着安世事件不再具有“规则必要性”,只剩下政治动机的尴尬裸露。 更尴尬的是,欧盟内部也开始对荷兰发出质疑。德国和法国车企受损最重,纷纷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布鲁塞尔表达不满。 一位欧盟半导体联盟协调官员私下表示:“荷兰的单边行为,正在破坏我们对外政策的一致性。” 荷兰想通过执行美国规则赢得战略地位,却反而在欧盟内部孤立无援。 经济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第三季度,ASML中国市场占比降至52%,较2022年暴跌33个百分点;中荷半导体贸易下降18%,国内配套企业现金流骤降12%。 荷兰初创企业融资陷入停滞,扩产计划集体搁置。一位总部位于埃因霍温的芯片设计公司CEO无奈表示:“我们像是被卡在了两堵墙之间。” 美国可以暂停规则,中国可以调整出口节奏,唯独荷兰进退维谷。选边站队换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被夹在中美之间的巨大压力。 它想要战略庇护,却换来战略绑架。原本想通过配合美国来确保高科技核心地位,如今反而成了全球供应链危机的中心。 安世事件也揭示了一件事:中资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早已不可替代。 安世62%的客户是欧洲车企,东莞工厂的老化测试工艺是全球唯一,荷兰指派的新管理层根本无法重建中方的技术链条。你可以换人,但你换不掉工艺。 当订单停滞、库存告急,荷兰才意识到,所谓“接管”,不过是“断链”的另一种表达。 中美暂停一年,为全球产业链争取到了调整窗口。对荷兰而言,这是一条艰难的修正路。 它必须跳出“非此即彼”的对抗逻辑,重新寻找战略平衡。 比如,放松对成熟制程设备的限制,换取关键稀土供应;或者联合欧盟共同向美国施压,建立稳定的多边沟通机制。 这场风波也给所有中等强国敲响警钟。在大国博弈的剧场里,没有“安全的押注”。 追随强权不一定换来安全,反而可能成为最先被抛弃的棋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