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史”:从1976到2019,政治博弈下
🇺🇸 一部“预算僵局”的政治史
这张图展示了1976年至2019年间,美国政府共21次“关门”(Shutdown)的历史。
所谓“政府关门”,指的是国会未能通过预算拨款法案,导致联邦政府部分机构停工、员工停薪,成为美国政治对抗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
💼 杰拉尔德·福特(1976年)
🕒 停摆10天
🎯 原因:国会与白宫围绕开支削减的分歧。
这是现代美国史上首次政府关门事件,拉开了财政政治对抗的序幕。
⸻
🗳 吉米·卡特(1977–1979)
任内四次停摆,累计近50天。
💥 原因多与堕胎经费与国防预算相关。
卡特的政府在社会议题上引发巨大争议,也让国会频繁拒绝拨款。
⏳ 最长一次为1978年18天,堪称70年代预算僵局的典型。
⸻
🏛 罗纳德·里根(1981–1987)
八年间政府共八次停摆。
🎯 争议焦点:国防、福利与税收削减。
📊 最具代表性事件为1987年,为了中美洲军事援助(“反共援助”)与国防开支产生僵局。
里根时代虽以“经济复兴”著称,但预算谈判几乎年年上演。
⸻
💬 乔治·H·W·布什(1990年)
🕒 停摆3天
💣 争议焦点:预算赤字与税收调整。
布什提出增税以削减赤字,引发共和党内部不满,也成为其连任失败的重要政治伤痕。
⸻
📉 比尔·克林顿(1995–1996)
美国现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停摆。
💥 1995年停摆5天,1996年持续21天。
🎯 原因:共和党国会要求削减医保、教育与环保预算。
克林顿最终通过舆论与民意反转赢得政治主动,也让“政府关门”成为美国选举政治的象征性事件。
⸻
🏥 巴拉克·奥巴马(2013年)
🕒 停摆16天
🎯 原因:国会共和党拒绝为《平价医疗法案》(奥巴马医保)提供资金。
这次停摆让80多万联邦雇员停工,也标志着“党派政治化”的高峰。
⸻
🚧 唐纳德·特朗普(2018–2019年)
上任后三次停摆,其中一次长达35天,创下美国史上最长纪录。
💥 主要原因:围绕“修建美墨边境墙”的资金争议。
这场僵局不仅让政府部分停工,还造成联邦员工数周未领薪水,显示出美国政治极端对立的现实。
📊 总结:财政制度的“政治化宿命”
过去40多年,美国政府平均每两年就经历一次关门。
原因从社会议题(堕胎、医保)转向财政博弈(赤字、边境安全),反映出政治极化加剧与两党合作的瓦解。
政府关门虽然不会立即导致经济崩溃,却削弱了市场信心与国际信用
阅读:33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