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明白,俄罗斯为什么不把战略轰炸机藏在地下,建造一个类似于航母起降机模式,不执行任务时,藏在地下机库,执行任务时再从地下升起。 苏联时候,他们就靠图-95和图-160这些大家伙巡弋天际,维护国家安全。解体后,俄罗斯空军瘦身不少,但这些飞机还是空中力量的脊梁骨。2007年,他们启动PAK-DA项目,想造一款隐身远程轰炸机,取代老家伙。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工程师们从那年起,就埋头搞设计,目标是亚音速飞翼布局,航程上万公里,载弹30吨,能带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 到2013年,飞翼方案定下来,2014年原型设计敲定,喀山工厂开始小比例模型测试。进展不算快,2018年国防部说一切按计划,但首飞本该那年就飞,结果拖到现在。 你知道吗,PAK-DA这玩意儿,本该是俄罗斯空军的新骄傲,电子战系统先进,隐身涂层能躲雷达。可现实骨感,项目资金紧巴巴,苏联解体后,航空工业人才流失,钛合金加工都得从头学起。2017年,他们才勉强恢复图-160的生产线,花了十几年啃老图纸。 现在,2025年9月,原型机还在测试阶段,首飞估计得等到年底或明年,批量生产推到2030年前后。 我们中国搞轰-20,也是一步步来,靠自主创新,稳扎稳打,这点上,俄罗斯的坚持也值得点个赞。 防护这块儿,更是让人挠头。俄罗斯空军基地多在平原,飞机平时就那么停着,风吹日晒不说,还容易成靶子。2025年6月1日,乌克兰搞了个“蜘蛛网”行动,用无人机从卡车上起飞,飞了750公里,炸了恩格斯和奥连亚等基地,好几架图-95和图-160伤了筋骨。 爆炸声响彻夜空,碎片满地,俄罗斯军博主直呼指挥失误。这事儿一出,全世界都盯着:为啥不早点建防护? 标题里那故事,说得直白,就是为啥不学航母,挖地下机库,平时飞机藏里面,任务来了液压升降,刷刷起飞。听起来靠谱啊,苏联时代他们就试过地下隧道,藏过几十架飞机,通风灯火齐全。可现在,为啥不这么干?道理说来简单,第一是钱。建这么个系统,得挖深井,浇混凝土,加液压臂,一架145吨的PAK-DA升降,得砸好几亿美元。俄罗斯石油收入回暖了,但钱得先投飞机研发,发动机NK-32迭代,隐身材料测试,这些都烧钱。 他们宁可省着点,盖简易棚盖,也不搞大工程。 第二,国际条约卡脖子。新START协议,2010年签的,到2026年2月到期,俄罗斯刚提议延一年。 这协议限战略核武器,轰炸机得停空军基地,随时让美方卫星看,实地检查也得进。藏地下?门儿都没有,得保持可见,方便核查。基地上飞机排排站,检查员绕着转,盖布遮敏感部位,但不能全封起来。 俄罗斯空军得遵守,不然核军控就乱套,全球安全都悬。 第三,地形和技术门槛高。俄罗斯地大,冻土多,地下挖着挖着就融化,结构不稳。苏联老基地隧道裂了,通风堵塞,维护费劲。升降系统测试,液压泵嗡嗡,平台颤悠,但全尺寸上,土壤压力大,地震一晃就麻烦。加之资源少,人才缺,他们优先修现有设施,不敢冒险大干。 这些年,乌克兰无人机越来越狡猾,从黑海低飞,绕过雷达,炸得俄罗斯措手不及。6月那次袭击后,俄罗斯军方反思,7月起在14个基地开工,建加固棚盖, dome形屋顶,土层覆盖,能挡大部分导弹和无人机碎片。 卫星图显示,恩格斯、莫兹多克这些点,钢筋网铺开,顶板厚实。不是地下,但至少比露天强,成本低,建得快。克里米亚占区也跟上,防护网拉起,电子干扰器上线。 从我们中国角度看,这事儿接地气。维护和平,得靠实力,但也得讲规矩。俄罗斯的困境,提醒大家,航空防护不是一蹴而就,得平衡发展。中国空军推自主创新,建基地时就考虑多层防护,隐身技术一步步追。俄罗斯PAK-DA要是真飞起来,带上先进电子战,生存力就上去了。 他们现在资源向战场倾斜,项目慢了点,但咬牙坚持,总有突破那天。 长远说,俄罗斯得优化资源,复兴工业。苏联巅峰时,图波列夫是王牌,现在虽落后,但叙利亚实战证明,他们韧劲足。PAK-DA首飞后,小批量生产,融入高超导弹,空中威慑就稳了。 全球就美国有隐身轰炸机,俄罗斯追上,战略平衡就好。中国一贯主张军控对话,推动新START续约,大家一起管好核武器,世界少点火药味。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1评论】【7点赞】
胡善愚
这是用於风洞测试的缩比模型,不是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