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突然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

天天纪闻 2025-09-26 19:45:55

菲律宾突然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延长时间,并提高进口关税,从15%提高到35%。   菲律宾这次延长大米进口禁令并提高关税,其实是一场看似保护农民实则让全社会买单的短视闹剧。   9月25日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的这项政策,表面上是为了挽救收获季里因米价下跌受损的稻农,可掰开揉碎了看,不过是政府拿穷人的饭碗填农业短板的权宜之计,最后只会让农民和穷人双双掉进更深的困境。   先说说这政策出台的由头,官方声称是因为今年上半年国内大米产量创下908万吨的新高,加上国际市场供应充裕,印度又解除了出口禁令,导致进口大米价格走低,私人贸易商把收购价压到了每公斤8到10比索,远低于12到14比索的生产成本。   听起来好像是为了帮农民止损,可稍微想想就知道这逻辑站不住脚。   菲律宾农业的病根从来不是进口太多,而是自身生产能力的先天不足,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侵袭,加上机械化水平低、种子品质差、种植技术落后。   这些年菲的农业就算靠着大米竞争力增强基金(RCEF)的补贴,2023年大米单产也才4.17吨/公顷,比东南亚农业强国差了一大截。   去年为了抑制通胀把关税从35%降到15%,结果2024年进口量就冲到468.4万吨的历史新高,这说明国内产量根本填不满需求缺口,所谓的“产量新高”不过是相对自身的矮子里拔将军。   再说这政策对农民的“保护”到底是真是假。政府说要靠禁令抬升国内米价,可稻农真正能拿到的收购价,从来不是市场零售价的同步涨幅。   2022年马科斯竞选时承诺把米价降到每公斤20比索,结果2025年1月的平均零售价还高达48.12比索,中间的差价都被流通环节的中间商赚走了。   就算禁令真能让收购价回升到成本线以上,受益的也只是那些种植面积超过2公顷的大户——就像今年初发放的5000比索现金补贴,也只覆盖了4.4万稻农,而菲律宾绝大多数稻农都是小农户,他们既拿不到规模化种植的效益,也享不到政策补贴的红利。   更讽刺的是,RCEF基金本应靠关税收入支撑,去年关税降到15%后收入已经缩水,现在把关税加回35%,却没说要把多收的钱更多投入小农户帮扶,反而可能继续往机械化设备这类大户更受益的项目上倾斜,这种“保护”不过是给农业精英的安慰剂。   真正遭殃的还是占人口 majority 的穷人。菲律宾58%的家庭自认处于贫困状态,按照每日5.5美元的标准,贫困率更是高达55.3%,大米作为主食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超过30%。   去年关税下调都没把米价压下来,现在关上进口大门、提高关税,相当于直接切断了平价大米的来源。国家粮食局那点储备粮不过15万吨,够全国吃不了几天,6个月内售完也只是杯水车薪。   2021到2023年间已经有5100万菲律宾人遭遇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禁令延长后,这些人的处境只会更糟——要么花更多钱买米,要么就只能减少口粮,甚至吃不上饱饭。   有人可能会说,政府不是有粮食安全紧急状态的应对措施吗?可从今年2月宣布紧急状态到现在,米价没降反升,说明这些措施根本就是纸面上的摆设,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更荒唐的是,这项政策还违背了菲律宾自己制定的农业发展规划。按照Masagana水稻产业发展计划,要到2028年才实现97.4%的自给率,现在离目标还有三年,就急着关起门来“自给自足”,简直是揠苗助长。   RCEF基金刚延长六年并把年度预算加到150亿比索,本应继续通过引进技术、改良种子来提升长期竞争力,结果政府却走回了贸易保护的老路。   这种把短期价格波动归咎于进口,而不解决生产效率低下、流通体系腐败等根本问题的做法,就像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以为看不见问题就不存在,最后只会让菲律宾在粮食安全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说到底,菲律宾政府这次的操作,就是典型的“头痛医脚”。农民的困境不是进口造成的,而是农业政策长期偏向精英、忽视小农户;穷人的饥饿不是市场的错,而是政府调控能力不足、社会保障缺失。   延长禁令、提高关税,不过是用牺牲穷人利益的方式掩盖自身治理无能,短期内可能让少数大户受益,长期来看只会加剧粮食不安全,让整个国家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毕竟,靠关门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真要保护农民,就得把补贴真正给到小农户手里,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真要保障穷人,就得打通平价粮流通渠道,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切断进口。这种既坑农民又害穷人的政策,与其说是保护主义,不如说是懒政怠政的遮羞布。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