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当今社会混得不好是因为懒,孙玉良:既得利益者才这么说】近日,通信行业专家

孙王良评 2025-09-26 11:36:14

【专家称当今社会混得不好是因为懒,孙玉良:既得利益者才这么说】

近日,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中国已经承认自己是发达国家”“有些人要代入自己的生活,你没混好,你怪不了国家,除了极少数人运气不好,你其实就是懒”。我对项专家此言,深表不赞同,认为既得利益者才这样说话,那种自以为“混得好”而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愤怒。

项立刚的言论核心,在于将个人境遇与国家发展绑定,强调个体责任。在他看来,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整体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若个人未能“混好”,根源在于懒惰而非外部因素。这种观点迎合了部分崇尚“努力至上”的群体,如果引经据典,貌似也与传统成功学中“天道酬勤”的逻辑一脉相承,所以很有欺骗性与蛊惑性。

然而,我认为这种论断具有高度的“片面性”,它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道德命题。项立刚忽略了地区发展差异、教育资源分配、行业壁垒、家庭背景等结构性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例如,一个来自偏远农村的青年,即便付出远超城市同龄人的努力,也可能因户籍限制、社保缺失或信息差而难以突破阶层天花板。将“混得不好”归因于懒,无异于用结果否定过程,用表象掩盖本质。

项专家的观点,反映了既得利益者的傲慢与冷漠,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傲慢,让我想起了愚蠢的晋惠帝说的那句话:“何不食肉糜”。这种观点的背后,是对社会不公的漠视甚至美化。首先来说,我国并不是“发达国家”,我相信普通老百姓没几个人认同我国是“发达国家”,尽管中国在经济总量、基建水平上取得飞跃,科技水平、军事水平也有很大进步,但人均GDP仍与传统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且城乡、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贫富差距相当大。当一线城市追逐“元宇宙”与“人工智能”时,部分乡村仍面临医疗资源匮乏、产业空心化问题。我接触到的生活真实,是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老百姓没有过上小康生活,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我国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还有6个亿,在此背景下,用同一把“发达”尺子衡量所有人,显然有失公允。

再有我想说的是,当一些人凭借资源、人脉甚至卑劣的手段实现阶层跃迁后,想的不是“先富帮后富”,不是做公益回报社会,而是骄奢淫逸、将财富传给子孙,将财富转移到外国,还号称那里才是“民主、自由”的地方,“上等人”生活的地方,这本身不说明很多问题吗?一些吹鼓手型的专家也替这些所谓的“成功者”摇唇鼓舌,洗白他们是“白手起家”,是因为“努力”,这些肉麻的吹捧,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会信,其实他那些钱怎么来的,有没有“血淋淋的原罪”,只有天知道。

随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流动性放缓,许多人有着“努力未必有回报”的无力感。许多人将教育、医疗、房子称为“新三座大山”,房贷、车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经济原因娶不起媳妇,注定要“光棍一生”,还有的人承受不住压力而轻生,酿成人间悲剧。将这些“混得不好”的人简单地归结为“懒”,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这种居高临下的“懒人论”极易激化社会矛盾,让社会上的戾气更浓。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终其一生在去罗马的路上跋涉,而既得利益者却嘲笑赶路的人脚步太慢。”。

何为“混得好”?若以财富、地位为唯一标准,则社会评价体系本身已陷入单一化陷阱。事实上,许多“混得不好”的人可能从事着基础性劳动,如环卫工人、外卖员、搬砖工、种地等等,他们的付出支撑着社会运转,却因收入微薄而被某些专家归入“失败者”行列。一个健康的社会,绝不能以财富多少与社会地位高低界定“成功”,我完全不能同意追名逐利型的“成功学”。当年刘少奇同志跟时传祥是怎么说的?“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议专家好好学学刘少奇同志的这段语录。我们既需要鼓励个人奋斗,鼓励人们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难,也需要正视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尤其是“专家”,更需要多多思考如何完善社会保障、打破阶层固化、拓宽上升通道,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用一个“懒”字标签化弱势群体。

奉劝项立刚专家,评判他人的人生,你或许应多一份谦卑,少一份傲慢,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时代与个人选择的合谋,而非单一因素的注脚。每当你想评判别人时,请记住,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0 阅读:1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