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处罚不等于终身污点#,#治安处罚记录将不得公开#】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小

大皖新闻 2025-09-25 09:13:51

【#治安处罚不等于终身污点#,#治安处罚记录将不得公开#】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小争执小纠纷甚至不当言行而触发治安违法的事情时有发生。由此受到的治安违法处罚,往往会给当事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所谓“案底”。可喜的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正式确立了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新法明确规定:违反治安管理的记录应当予以封存,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者公开。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19到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4035万件,平均每年807万起。换言之,每年大约有800多万人被治安违法处罚,其中多数都是轻微违法。治安违法记录,尽管不同于犯罪记录,但在过去,依然可能影响每一个被处罚者的日常生活。

小王因与男友打架被拘留3天,从此在高铁站刷身份证时总要面对警报声的尴尬;唐先生因为邻里冲突被拘3天,最终与消防员梦想失之交臂;施先生因为不当言论受罚,即便省考第一仍被拒之公务员门外……这些看似微小的治安处罚,像是无形的枷锁,让当事人在就业、考公、晋升甚至子女教育中步履维艰。

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无疑是一次极具温度的“破冰”,承载着惩戒与救赎平衡的制度善意。新法将违法记录封存确立为原则,公开查询变为例外。这不仅符合过罚相当的法治原则,也与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形成衔接。具有包容性的制度,为改过自新者重开人生大门,为轻微违法者卸下终身枷锁。

从法律视角看,这一制度修正了此前治安处罚记录“终身化”的逻辑缺陷:治安违法毕竟不同于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较低,惩戒的目的应是纠正行为而非终身标签化。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体现的是法律对改过自新者应有权利的尊重——任何人都不应因一次轻微过错,被长期排除在正常社会生活之外。

关于限制治安处罚记录的查询范围,之前已有业内专家发出呼吁,地方立法中也有走在前面的。比如,《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在招录劳动者时不得要求提供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此次全国性立法的跟进,进一步从顶层设计上堵住了被处罚者可能遭遇隐性歧视的口子,为轻微违法者扫清了就业、考公、晋升路上的不合理障碍。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善意要精准落地,才能让“纸面规定”转为“现实温度”。在新法中,规定了“有关机关为办案需要”以及“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例外条款。问题是,何为“有关机关”?“国家规定”具体指哪些法规?这些概念需要细化界定,避免例外条款泛化,为随意查询留下后门。

更深层的考验,或许还在于社会观念的革新。“治安处罚=终身污点”的前科歧视,某种程度上依旧存在。破除这种偏见,既需要持续的普法宣传,更需要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封存记录者能够通过正当程序获得理想工作,非法查询事件能够依法得到严肃追责,根深蒂固的观念才能真正改变,法治的温度才能真正被感知。

新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距离正式实施已不足百天。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承载的不仅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也是社会对容错与救赎的共识,是现代法治对人性尊严的守护。

当轻微违法记录不再成为终身污点,当改过自新者真正重获平等机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底线的同时,还将传递出人文关怀的温度。这既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是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安徽时评)

0 阅读:9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