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惊雷-1”证明中国军事大国地位,印太核棋盘被彻底改变! 这几天,中国在阅兵中首次展示的“惊雷—1”空射导弹引起了国际军事观察者的广泛关注,多家海外防务媒体认为,这款新型导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空基战略打击能力的重要进展。 回想三年前,曾有照片显示轰—6轰炸机机腹挂载了一枚造型独特的大型导弹,其双锥体外形和分级结构当时就引发了不少猜测,如今“惊雷—1”正式亮相,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就是这款导弹的早期测试版本。 “惊雷—1”采用了双锥体弹头设计,配备四片控制翼面,具备高超音速飞行能力,根据公开信息推测,该导弹射程可能达到数千公里,由轰—6N轰炸机携带发射。 这款导弹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填补了中国空基远程打击能力的空白,过去中国主要依靠陆基东风系列和海基巨浪系列导弹构建威慑力量,空基平台相对薄弱。 “惊雷—1”的研发思路体现了务实高效的特点,它在东风—21成熟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既控制了研发风险,又缩短了研制周期,同时保证了性能要求。 空基发射平台具有机动灵活的优势,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选择发射位置和时机,这大大增强了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相比固定的陆基发射井,空基平台更难被对手预先锁定和追踪。 空射导弹相比大型洲际导弹在制造和维护方面可能更加经济,这为批量装备和形成规模化威慑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任何新装备的实际效能都需要在实战中验证,目前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基于公开信息的分析和推测,具体性能参数还有待官方确认。 “惊雷—1”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军工技术的持续进步,在保持自卫防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国防能力,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正常选择。 从地区稳定角度看,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防务能力,关键是如何在军事平衡中寻求和平共处,技术进步本身并非坏事,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技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惊雷—1”作为中国空基战略力量的新成员,代表了一种技术路线的成功探索,它通过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能力提升,体现了中国军工在系统工程和技术集成方面的实力。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看了阅兵式上“惊雷—1”空射弹道导弹的亮相,不少网友都直呼“太牛了”!大家普遍觉得,这大家伙不仅造型霸气, 更重要的是它补齐了咱们国家空基战略核力量的短板,真正实现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威慑格局。有网友调侃说:“以前总说‘轰六爷’年纪大了,这回挂上‘惊雷—1’,真是老将配宝刀,威力十足!” 很多人对它的性能印象深刻,这款导弹采用双锥体弹头和高超音速技术,飞得快还能机动变轨,现有反导系统很难拦截,它的射程估计能达到5000—8000公里,由轰—6N轰炸机挂载,如果轰—6N进行一次空中加油,搭配导弹的射程,打击范围据说能覆盖全球大部分重要目标。 有网友感叹:“这意味我们的战略防御和反击能力上了个大台阶,国家安全更有保障了。” 也有网友关注到它的战略意义,认为“惊雷—1”的公开亮相,展示了中国国防实力的显著提升和战略核力量体系的完善,它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的国防力量更加均衡和灵活。 大家怎么看“惊雷—1”空射弹道导弹对于提升我国战略威慑力的意义?你觉得它在未来国防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新华社快讯:核导弹第一方队震撼登场. 新华网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51评论】【2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