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新得了一个绝色美女,由于连日忙于军务,还没来得及同床共寝,美人突然患了一种奇怪的病。 道光十二年,新疆平定后的第三个年头,陕甘总督杨遇春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时刻,这位从普通武官一路拼杀上来的边疆大员,刚刚因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军功被道光帝赐予“忠武”谥号,成为当时为数不多获此殊荣的在世将领。 在清朝的谥号体系中,“忠武”二字分量极重,历史上只有岳飞、于谦等寥寥数人曾获此谥,它代表着皇帝对臣子军事才能和忠诚品格的最高认可,杨遇春的画像因此得以悬挂在紫光阁,与历代功臣并列,这在当时的武将中堪称无上荣耀。 然而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候,总督府里发生了一件让杨遇春颇为头疼的事情,一位来自江南的年轻女子被幕僚的远亲送到了府中,说是为了慰劳总督多年征战的辛苦,这在当时的官场并不罕见,边疆大员常年驻守荒凉之地,下属献上歌姬舞女表示孝敬,已成为一种潜规则。 这位女子据说原籍苏州,因家道中落流落到了西北。她曾在甘州的一家酒楼以歌舞为业,容貌出众,颇有些才艺,按照惯例这样的女子进入总督府后通常会被安排在后院,等待主人召见。 可是杨遇春此时正忙于处理边防事务,新疆虽然平定,但善后工作极其复杂,需要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安置归降人员、修复被战争破坏的设施,同时哈萨克部落在边境地区仍有异动,需要时刻警惕,这些军政要务让他几乎没有时间顾及私人生活。 就在女子进府后的第十天,意外发生了,她突然高烧不退,陷入昏迷状态,府中的医官按照风寒症状开药治疗,但连服几剂都不见效果,杨遇春不敢怠慢,又从兰州城中请来了几位名医会诊。 最有经验的老郎中检查后发现,患者的脉象极不稳定,时快时慢,时强时弱,完全不符合常见疾病的规律,更奇怪的是她的症状也很复杂:除了高烧,还伴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表现,看起来像是中毒,但又找不到中毒的证据。 负责照顾女子的侍女透露了一个细节:病发前一天,女子曾收到一封来路不明的信件,读完信后,她神情恍惚,整夜未眠,第二天就病倒了,更蹊跷的是,那封信在她病倒后就消失了,没人知道信的内容,也没人承认见过那封信。 杨遇春征战多年,对各种险情都有敏锐的嗅觉,这件事的时间节点太过巧合,他开始怀疑是否有人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制造麻烦,于是他派遣心腹暗中调查女子的身世背景。 调查结果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原来这位女子在甘州酒楼期间,曾与一位来自江南的丝绸商人关系密切,那位商人去年春天在河西走廊一带做生意时突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当地官府曾经立案查找,但线索断绝,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发现让杨遇春意识到,女子的突然患病可能与那位失踪商人有关,也许是仇家寻仇,也许是商业纠纷的延续,甚至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政治背景,在清代商人与官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看似简单的失踪案,往往牵扯到多方利益。 就在杨遇春准备深入调查时,边疆传来紧急军情,哈萨克部落在伊犁地区集结,似有南下意图,需要立即派兵前往巡视,作为陕甘总督,他必须亲自处理这个可能影响整个西北稳定的军事危机。 面对公务与私事的冲突,杨遇春做出了一个务实的决定:将患病的女子送到西安城外的一处温泉别院调养,这样既能让她得到更好的医治,也能避免总督府继续卷入不明的风险。 令人意外的是,离开总督府后,女子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高烧逐渐退去,脉象也趋于平稳,虽然身体还很虚弱,但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件事最终没有水落石出。杨遇春在处理完边疆军务后,选择了不再追究,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官场老将,他深知有些事情适可而止比刨根问底更明智,在清代的政治生态中,一个封疆大吏的身边总是充满各种明暗的较量,过度深究某些事情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信源:【乡愁记忆】“一等昭勇侯”杨遇春. 澎湃新闻《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列传一百五十七》
清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新得了一个绝色美女,由于连日忙于军务,还没来得及同床共
文史充点站
2025-09-09 10:52: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