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八大甲种集团军,第一任军长,都是谁? “1985年5月的一个午后,总参作

做一个好看的解说 2025-09-01 04:35:07

建国后的八大甲种集团军,第一任军长,都是谁? “1985年5月的一个午后,总参作战部的走廊里,一位年轻参谋压低声音问道:“听说咱们只留八支甲种集团军,花名册敲定了没有?”” 那一年,百万大裁军箭在弦上。空降兵、炮兵、工程兵都在精减,陆军更是瘦身为铁拳。高层提出“信息化初期先打造若干模块化样板军”,于是“甲种集团军”一词被写进文件。对比乙种、丙种,甲种意味着员额满编、装备靠前、反应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是真正的急先锋。 名单呼之欲出。人们很快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抗美援朝、边境冲突而未折其锋的八支王牌赫然在列,它们的番号从来没有在主力序列里缺席。先看华北方向,38集团军拔得头筹。它的血脉能追到东北野战军一纵。第一任军长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梁兴初,而是“东北猛虎”李天佑。辽沈战役中,他一句“炮指哪儿,兵打哪儿”被频频引用,奠定了这支部队雷霆出击的传统。 李天佑之后,38军传承了纵深穿插的战法。朝鲜战场上,他们绕山攻势,一夜七十里,捣毁三八线后方补给。八十年代换装59改与63A车时,旅里官兵只花了两周完成整备,比计划提前三分之一,正是李天佑当年留给部队的“动若脱兔”精神。 与38军一河之隔的27集团军同样入选。这个番号在华东战场打出了名声,首任军长聂凤智擅长夜袭,但要说把部队磨炼成“硬骨头”的,却是许世友。抗日时期的嵩武关伏击、解放战争的鲁南破袭,都让这位上将总结出一句土话:“阵地抓得紧,心里才不虚。”这种作风在1984年老山轮战的预备演练中再次显现,27军机动快、火力压制狠,最终被定为华东战区的机动作战核心。 向中原再走,54集团军的传奇带着硝烟味。它并非老三野嫡系,而是战后将44、45两军合编而成。首任军长丁盛脾气火爆,人送外号“猛虎丁”。金城反击时,他一句“炮声跟着冲锋号走”让人记忆犹新。1985年,铁军127师转隶至54军,高层点名要把它打造成空地一体样板。短短半年,127师把米-8直升机与摩托化步兵连在靶场配合完成火力速交,54军在联演考核中拿到满分。 南岭以南,41集团军驻扎在祖国南大门。前身四纵的塔山阻击使它成为“辽沈五大主力”之一。首任军长吴克华在塔山阵地顶着十倍炮火坚持十五昼夜,打到敌军怀疑人生。和平年代,41军常年与高温、高湿、高盐雾较劲,装步车钢板一年生两层锈,官兵却练出全天候渡海登陆科目,被戏称“能在雾里打靶的军”。 西北方向,第一集团军的故事更早。它的根儿在西北野战军一纵,早期主官是张宗逊。而正式挂牌第一军时,坐在军长位置的是独臂虎将贺炳炎。当年祁连山冰雪盖顶,贺炳炎断臂后仍带伤督战,留下“胳膊丢了,枪不能丢”的硬气。改革时期,一军承担高原摩托化实验任务,海拔四千米照样全员冲刺,验证了装甲输送车在高寒缺氧条件下的动力改进成果。 北起黄河、南至长江一线,第21集团军担当中原盾牌。它脱胎于华东二纵,首任军长滕海清戎马半生,曾在孟良崮包围圈里一句“兜子扎紧”成为经典口令。建国后,他守护草原边境多年,把骑兵改骑摩托,把驯马场改成坦克试验场。1985年裁军,他把多余军马移交牧区,换回整建制火箭炮营,让21军在合成化进程交上了漂亮答卷。 川滇大山之间,第13集团军常被误认为“小兄弟”。实则不然,它由中野四纵两分之一骨干改编,资历不浅。首任军长周希汉身手矫健,太行山突围时独立殿后半日,被刘伯承称作“军中赵子龙”。对山地机动、丛林渗透颇有心得,六十年代老挝边境演习,13军首创三人小组越障迂回法,此法后来写进陆军步兵条令。 转回东北,再看39集团军。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时就被称为“常胜军”,首任军长刘震与韩先楚并肩,从湘鄂西一路打到江南。朝鲜战场上的三所里穿插是39军的高光,敌后两百里断补给,只用六小时。1980年代推行合成化时,39军率先整合陆航分队,用六台米-17改装伤员后送,创出院前临救黄金十分钟纪录。 八支甲种军分布完毕,纵览其成长轨迹,能留下来的共同点并不神秘:战史够硬、整编够快、升级够早。无论是在雪原、雨林还是戈壁,它们都曾以“首任军长的底子”为标准,一次次验证机制、磨练装备、淬火作风。倘若问那位年轻参谋,如今名单到底敲定了没有,他大概会笑着回答:“早就定下来了,也早就配得上‘甲种’两个字。”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8

用户10xxx68

1
2025-09-01 16:23

39军哪有三所里穿插?

猜你喜欢

做一个好看的解说

做一个好看的解说

爱生活爱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