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场上的十大王牌军,都是来自志愿军哪个兵团,军长又是谁 “1950年10月18日夜,临上火车前,通讯员悄声问道:‘听说咱们这次和美军真要打?哪几个军最能打?’”老排长只回了一句:“很快你就都会认识。”随车离站,寒风掠面,志愿军多个兵团、十个王牌军的战史由此翻开新页。 10月19日,第十三兵团率先渡过鸭绿江。五支劲旅——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全部在此序列之内。兵团司令邓华事后回忆,他们肩上的压力“像松毛岭的石头一样沉”。38军军长梁兴初当时只给师长们一句要求:“穿插再穿插,要把敌人的退路像门闩一样横住。”一个月后,在清川江畔,他兑现了承诺。第38军夜行百里、切断美军25师退路,二次战役整整七昼夜,敌军仓皇撤向临津江,彭总长挥笔写下“万岁军”三字。从此,中国陆军编制里再无第二支部队享此殊荣。 同一时间,五十军在军长曾泽生的带领下,于宁远、汉江一线拦腰猛插,国民党旧番号的这支起义军队在战场上赢得了“最整建制缴获美军重炮群”的评价。曾泽生以一句“要把过往全部打掉”鼓励官兵,三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收复汉城,以己伤亡八千余代价击溃对手近两万,实力让人刮目。 对志愿军而言,初战云山是一场“亮堂开场”。指挥棍握在39军军长吴信泉手中。11月1日拂晓,第117师尖刀连突击美骑1师,云山街头枪声震耳,麦克阿瑟坐镇东京收到战报后摇头道:“他们来得如此突然。”此后39军一路南下,攻占德川、价川,美八军被迫改变佯动计划,可谓“硬碰硬打出血性”。 40军与42军常被并提。黄草岭阻击战中,42军军长吴瑞林守三道岭十三昼夜,陆战一师吃尽苦头。40军军长温玉成则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前抢占清川江以南要点,夜袭松骨峰,美第24师数个营丢下火炮仓皇北逃。后来谈及朝鲜作战,美方情报评语里“温玉成式突进”成了一个特定说法——意为火力突击前的突然近身肉搏。 场景转到1950年末。极寒零下三十多度,第九兵团从东线悄然插入长津湖方向。兵团三个军里,20军与27军身影尤其显眼。20军军长张翼翔在抵达前线时对作战参谋说:“冰雪是我们的盟友。”11月底,他指挥59师潜伏雪岭两昼夜,一举封闭兴南公路,歼敌千余。与此同时,27军军长彭德清带主力从柳潭里强行军赶到下碣隅里,协同重创美陆战1师。越战越冷,志愿军冻伤惨烈,但也逼迫对手不得不进行自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海空撤退。 转入1951年春,志愿军第三兵团火线接替十三兵团主攻。15军军长秦基伟负责正面要冲。春夏之交,西方高地、龙虎山反复争夺,这一刻西线战场最重磅的大幕——上甘岭——尚未拉起。秦基伟为此做了三个月准备,“宁肯早练一日,不让阵地后退一米”。上甘岭战斗打响后,15军防御纵深不过3公里,却硬撑43天,歼敌2万余。美方将这块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标记为“Bloody Ridge”,足见激烈。 如果说急行军、山地大穿插考验前线部队的耐力,1952年秋后的铁原防御则检验整体协同。19兵团下辖63军在此迎战美英联军。军长傅崇碧把所有电台固定在一条“虎口”频率,确保火炮、迫击炮、轻机枪统一节奏。十二天的阵地鏖战,63军一度要靠背包里的最后4发步枪子弹接续火力,但结果是硬生生顶住机械化攻势,让麦克阿瑟的继任者克拉克不得不承认“志愿军防御已趋成熟”。 第60军故事颇为曲折。1951年第一次第五次战役中,180师遭包围,损失惨痛。军长韦杰黯然去职。新军长张祖谅接手后,把这支部队的番号贴满训练场,“让每个人都看见过去和现在”。从德川到金城,60军累计殲敌五万,被总部表彰为“恢复最快的整编单位”。一句“账要从现在起算”在当时传遍志愿军连队,也给了后来者一份警醒:战场允许失误,却不宽恕僵化。 时间来到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字。志愿军总司令部公布各军参战统计,十大王牌军歼敌数字合计超过对手总损失的一半。有人质疑“王牌”是否评得太草率,但在阵地上扛过照明弹洗礼的老兵并不在意名头,他们更记得战友的名字和军长的命令——梁兴初的“门闩”、吴信泉的“云山打门”、曾泽生“打掉过去”、温玉成“突然近身”、吴瑞林“岭上十三昼夜”、张翼翔“冰雪盟友”、彭德清“柳潭六公里夜行”、秦基伟“早练一日”、傅崇碧“虎口频率”、张祖谅“账要从现在起算”。这些口令式短语浓缩了三个寒暑、百万志愿军的浴血和坚守。 多年以后,军事档案陆续解密。外方研究者惊讶于志愿军“弹性编组”“夜战重突”的战法,却往往忽略一个最朴素的事实——这十支王牌军之所以能形成集团式威慑,根子在于兵团级的统一调度和军长级的临机决断。志愿军的兵团司令不多,邓华、洪学智、杨得志、宋时轮、韩先楚等寥寥数人,却支点般撬动了十个军的最大效能。缺粮、缺炮、缺空中掩护,但不缺敢于突破常规的指挥语句,“向着炮火融进去”,也正是这股气势,让携带最先进武器的对手陷入被动。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