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刘昌义被日军包围,见突围无望,他率部投日,谁知1年后,他带3万多人,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6 23:35:18

1940年,刘昌义被日军包围,见突围无望,他率部投日,谁知1年后,他带3万多人,从日军军营强势杀出,歼敌600余人! 要说刘昌义,得先聊聊他的出身。他不是黄埔军校毕业,也不是蒋介石的心腹,他是冯玉祥带出来的西北军,说白了,就是个“杂牌军”。 在那个年代,杂牌军的日子有多难?这么说吧,打仗你得第一个上,领军饷你得最后一个拿,能领到多少还得看人脸色。刘昌义就是这么个角色。抗战爆发后,他凭着一股血气,在河南拉起一支队伍打鬼子,打得有声有色。国民政府一看,行啊,给你个“豫北游击队司令”的头衔。 可光给头衔有啥用?武器、弹药、粮饷,要啥没啥。刘昌义急了,跑去找上级理论,人家一句话就把他顶回来了:“你以前跟冯玉祥混过,反过蒋,谁知道你心里咋想的?” 这话,诛心。等于明着告诉你:我们不信任你,你自己想办法活下去吧。 这就是刘昌义在1940年春天面临的绝境。他带着部队在河南温县,被日军几路大军死死包围。弹药快打光了,粮食也断了,兄弟们饿得前胸贴后背。突围?几百号人对上装备精良的日军,跟拿鸡蛋碰石头没区别。 所有人都觉得,这次死定了。日军派人来劝降,条件开得不错。刘昌义心里跟过山车一样,五味杂陈。他自己死不足惜,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这几百号兄弟怎么办?真就这么白白送死? 那天晚上,他想了一宿,最后咬着牙,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投降。 消息传开,骂声一片。“刘昌义当汉奸了!”这五个字,像烙铁一样烫在他身上。他手下也有人想不通,要跟他拼命。 刘昌义没多解释,只是私下跟心腹说:“这骂名,我一个人背。只要能把队伍保住,将来有机会,咱们再堂堂正正地杀回来!” 日本人确实挺高兴,把刘昌义的部队收编为伪军,还给了不少武器和给养,让他去扩充队伍,希望他能“以华制华”。这正中刘昌义下怀。 接下来的一年,刘昌义演得那叫一个真。他表面上对日本人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干着两件事: 第一,疯狂招兵买马。他利用伪军的身份,到处收编散兵游勇和地方武装。日本人还以为他是在为“大东亚共荣”出力,要多少资源给多少。短短一年,他的部队像滚雪球一样,从几百人迅速扩张到了三万多人。 第二,秘密积蓄力量。他把日本人给的武器弹药都藏了起来,平时训练,用的都是破旧的老枪。他还偷偷联系重庆方面,汇报自己的计划,但那边将信将疑,只是让他自己看着办。 这一年,他过得是什么日子?外人看他是伪军司令,威风八面。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天晚上都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的失误,就万劫不复。他得防着日本人猜忌,还得安抚手下兄弟们的情绪。这种压力,搁一般人身上,早垮了。 机会终于来了。1941年9月,一队日本军官要来“视察”刘昌义的部队。 刘昌义觉得,时机成熟了。他秘密部署,把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好的武器,都埋伏在阅兵场的周围。 那天,日本人坐着汽车,大摇大摆地进了军营。刘昌义满脸堆笑地迎上去,又是敬礼又是哈腰。就在日本军官走上检阅台,准备发表“训话”的时候,刘昌义悄悄往后退了一步。 一声枪响,就是信号! 埋伏好的士兵们瞬间杀出,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股脑地往检阅台上招呼。那十几个日本军官,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当场就被打成了筛子。 紧接着,刘昌义亲自带队,冲向日军的指挥部和军营。整个军营乱成一锅粥,日军和伪军根本没想到“自己人”会突然动手。这场战斗干净利落,不到半天时间,就击毙日伪军600多人,缴获的武器装备堆成了山。 干完这一票,刘昌义一刻不停,立刻带着三万多兄弟,浩浩荡荡地杀出重围,成功返回了国军战区。 这一下,全国都震动了。之前骂他“汉奸”的报纸,立马改口,称他为“抗日英雄”、“曲线救国”的典范。蒋介石也发来嘉奖令,任命他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刘昌义虽然成了英雄,但“投降”这段黑历史,终究是个疙瘩。国民党高层一边用他,一边防着他。抗战胜利后,他的兵权很快就被剥夺了。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历史又给了他一次选择的机会。1949年,解放军兵临上海,汤恩伯准备逃跑前,把一个烂摊子扔给了刘昌义,任命他为淞沪警备副司令,让他指挥几万残兵败将守上海。 汤恩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他当炮灰。可他没想到,刘昌义早就和地下党取得了联系。1949年5月,刘昌义率部起义,为上海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昌义留在了上海,担任过市政协委员等职务,生活得很低调。直到1985年,国家才正式为他颁发了起义证书,将他的行为从“投诚”更正为“起义”,算是对他一生功过的一个官方定论。1994年,这位传奇将军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9岁。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