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一位中国女子到大英博物馆参观,英国人拿出一幅烧坏的中国画,挑衅问她能不能修好。女子一声不吭,直接端起开水,哗啦一声泼在画上,见此一幕,所有人顿时目瞪口呆。 邱锦仙,1952年出生在上海,从小就对老物件有种特别的感情。1972年,20岁的她进了上海博物馆裱画室,开始接触古画修复。那时候,上海博物馆可是文物保护的大本营,邱锦仙运气好,拜了两位大师当老师:扬帮的徐茂康和苏帮的华启明。她跟着这两位学艺,把扬州派和苏州派的装裱技术一点点啃下来。每天在工作室里,她盯着古画的纸张、墨色,琢磨怎么下手,手指轻轻摸着宣纸,练得手感越来越准。 她在上海博物馆干了15年,修过的画从宋代的山水到明清的花鸟,加起来得有好几百幅。同事们都叫她“画郎中”,因为她总能把破得不成样的画救回来,手法又稳又细。1987年,一个台湾古董商听说了她的名气,专程找到她,请她去伦敦修中国古画。那年头中英关系刚缓和,她想着国外的技术也值得学,就点头答应了。通过研究敦煌学和中国艺术史的韦陀教授介绍,她拿到了去大英博物馆展示手艺的机会。 1987年12月,邱锦仙第一次踏进大英博物馆的修复室。那天,她要面对的是一幅傅抱石的山水画,烧得满是洞,山川的线条都断了。英国修复师们盯着她,想看她怎么处理这么棘手的活儿。她没多解释,直接拿起热水壶,把水泼在画上。这招是中国传统的“洗画”技法,用热水冲掉焦黑的污渍,再细细清理。她用软毛刷蘸着温水刷了五遍,又拿棉布吸干水分,画上的脏东西没了,轮廓慢慢显出来。接着,她揭开画背那层脆得一碰就碎的覆褙纸,拿出自己带的补纸,用淀粉和海藻做的胶浆糊,小心补上破洞。几小时后,这幅画居然活过来了,墨迹又有了神采。 这一手让英国人看傻了眼,他们没见过这么大胆又准的技术。大英博物馆马上意识到她的价值,1988年4月,她正式加入博物馆,开始修那些堆积多年的中国古画。从那天起,她就在伦敦扎下了根。 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干了三十多年,修过的画多得数不过来。她修过赵孟頫的《双马图》,让元代马儿的精气神又回来了;修过张翀的《瑶池仙剧图》,仙境的美感重新展现;还修了几百幅敦煌绢画,让这些千年文物没彻底散架。2013年,她接手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摹本,这画被日式折屏装裱和酸性物质搞得脆弱不堪。她用显微镜一点点修,耗了好几个月,终于让它重见天日。 她不光靠老手艺,还自己调浆糊,回国找跟古画年代匹配的丝绢材料。她经常一个人在修复室熬到深夜,手指在画上挪来挪去,调整补绢的角度,确保跟原画严丝合缝。她的坚持不仅救活了这些流落海外的文物,也让外国人见识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她还带了五个徒弟,把中国修复技术传到了欧洲。 现在邱锦仙已经70多岁了,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可她舍不得放下手里的活。她在伦敦一个人住了36年,每天跟这些古画打交道,感觉离故乡近了点。她的工作让无数文物有了新生命,也让咱们中国人多了一份骄傲。她的故事不只是技术牛,而是那种为文化拼尽全力的劲头。
1987,一位中国女子到大英博物馆参观,英国人拿出一幅烧坏的中国画,挑衅问她能不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7-16 02:51: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