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兵王琪,在滞留印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王琪,1939年5月2日出生在陕西咸阳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三,父母靠种地养活一大家子。他从小跟着母亲干农活,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特别重视教育。他在村里读完小学,后来跟着大哥王致远去咸阳市念初中和高中,成绩不算拔尖,但很踏实。 长大后,王琪身高体壮,挺有运动天赋。1958年,他被陕西省体委挑中训练篮球,后来又上了技校,学了测绘专业,专攻机械维护。1960年,他满腔热血参了军,进了兰州军区55师工兵营,负责操作机械设备。那时候正赶上边境任务,他跟着部队在荒山野岭里修路架桥,风吹日晒,干得特别卖力。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打响,他所在的工兵营被调到前线支援。他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里开山挖路,保证物资能送到前线。战争结束后,他休假时独自在边境散步,结果迷了路,走着走着就误入了印度境内。1963年初,他被印度军方抓获,罪名是“非法入境”,从此开始了长达54年的异乡生活。 被捕后,王琪先是被关在旁遮普邦的监狱里。那几年,他受了不少苦,审讯时压力很大,但他咬紧牙关,没泄露一点部队信息。1969年,法院判他释放,可他没地方去,又回不了国,只能被送到印度中央邦一个叫蒂罗迪的小村子。那地方偏得要命,周围全是山,路都不通。 刚到村里时,他靠在面粉厂打零工过日子,每天扛几十斤重的面袋,累得腰酸背痛,赚的钱却只够糊口。后来,他攒了点钱,在村头开了个小杂货铺,日子才稍微稳定。村民一开始对他这外乡人挺防备,甚至还有警察找茬收“保护费”,他不给就挨打,有次腿都被打断了。他硬是忍着疼,自己熬了过来。 1975年,他和当地一个叫苏西拉的女人结了婚。她家很穷,带着两个弟弟妹妹,王琪就扛起了养家的担子。两人生了四个孩子,日子紧巴巴的,但也算有个依靠。可惜好景不长,长子28岁时得了重病,他借遍了钱到处求医,最后还是没救回来。那段时间,他整宿整宿睡不着,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 他开始试着联系国内,给印度政府写信求助,又给陕西老家寄信。1977年寄的第一封信没回音,1986年才收到大哥的信,得知母亲1983年去世,他难受得一夜没合眼。后来通信方便了些,2002年他终于打通了家里的电话,听到大哥的声音,眼泪止不住地流。他在印度学会了印地语,村民叫他“拉杰·巴哈杜尔”,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故乡。 2013年,侄子王英军专程去印度看他,还帮他在新德里大使馆办了手续。大使馆确认了他的身份,给他发了护照,可印度政府还是拖着不放人。直到2017年,BBC记者把他的故事报了出来,外界关注多了,印度才松了口。2017年2月11日,正好是元宵节,他带着儿子一家五口,坐上了从新德里飞北京的飞机。 飞机落地西安那天,84岁的大哥王致远带着乡亲们在机场等着。兄弟见面,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周围的人看着都动容。回国后,他终于吃上了家乡的手擀面,那味道是他54年来魂牵梦萦的。可生活还是有遗憾,妻子苏西拉因病回了印度,不久去世,他又一次陷入悲痛。2019年,他想办签证去看在印度的孩子,却一直没批下来。 后来,王琪在陕西老家安顿下来,国家给了他不少关怀。他最大的心愿是把两边的家人聚在一起,可这愿望看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54年的漂泊,换来了一声长叹,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2017年,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兵王琪,在滞留印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7-16 01:29:20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