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6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来墨脱边防的军营视察,却看到军营三百多人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6 19:14:32

[太阳]1986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来墨脱边防的军营视察,却看到军营三百多人全都身着便装,他怒斥:“为何不穿军装!” (参考资料:2006-06-25 新华社——原总参谋长傅全有将军谈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性) 2006年,当青藏铁路即将全线通车的消息传来,76岁的傅全有将军激动得难以自持,这位统帅过千军万马的老人,对着记者只说了一句硬邦邦的大白话:“历史会证明,修青藏铁路的决策是多么英明!” 这句话没什么文采,却重如泰山,因为在这背后,藏着一段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亲身经历,也正是那一幕,让他彻底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西藏,一条铁路的分量,远比想象的要重得多。 时间要倒回1986年,当时还是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傅全有第一次进藏,想去边防最前线看看到底是什么样,他坐着颠簸的汽车跑了不少哨所,最后还动用了直升机,去一个当时连公路都不通的“孤岛”——墨脱。 听说军区司令要来,驻守在那里的三百多名官兵早早等在了直升机的降落点,可当傅全有走下飞机,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这哪里是部队,分明是一群穿着五颜六色便装的“老百姓”,松松垮垮地站在一起,和他脑子里军容严整的样子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眉头一皱,拉住一个班长,语气严厉地问:“你们为什么不穿军装?” 那个在边防守了五年的班长立正站好,大声回答:“报告首长,我们当兵到现在,就发过一套军装,早就穿烂了。” 话音刚落,将军一下就说不出话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就因为没有路,连一套最基本的军装都运不进来,可真正刺痛他的,还不止这一件。 由于与世隔绝,这里的战士们常常大半年都收不到一封家信,好不容易盼来一个上级,大家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从怀里掏出早就写好的信,求他帮忙带出去。 甚至有人急得直接把信塞进了傅全有的口袋里,那一刻,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员,成了一个最普通的“信使”。 这次墨脱之行,让傅全有对“交通”二字有了切肤之痛,这不只是一条运输物资的补给线,更是一条维系着士兵尊严和军队士气的生命线,没有路,军心都可能动摇,还谈什么稳固边防? 从那时起,一个想法在他心里越来越清楚,后来他常说,西藏要稳定,关键就看“三条线”:边防线、交通线和电话线,要是交通和通讯跟不上,边防线就是句空话,当时进藏虽然有青藏和川藏两条公路,但运力小得可怜。 脆弱的川藏线,一年里总有半年因为大雪封山而瘫痪,结果就出现了怪事:运到西藏的一车物资,运费常常比物资本身还贵上十倍。 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修一条运力巨大、全年畅通的铁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傅全有坚信,这条铁路能保卫边疆、发展经济、团结民族,是个一本万利的战略工程,“就算花再多的钱也值”。 不过,这个宏伟的蓝图,走得异常艰难,早在50年代,修建进藏铁路的念头就有了,可因为后来的天灾人祸而搁置。 1974年,工程好不容易又上马,结果铁路刚铺到格尔木,就因为技术和国力跟不上,在1978年再次停工,一条铁路,经历了“三上两下”的坎坷。 决策过程中的争论也没停过,到底是修青藏线、川藏线,还是滇藏线? 大家各有各的道理,傅全有回忆,他曾和西藏自治区的负责人彻夜长谈,把工程难度、投资、工期和当时的国力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共识:先修青藏线,是当时最现实、最明智的选择。 最终,从1984年到2000年,经过十多年反复论证,青藏线方案以其综合优势胜出,2001年,一声令下,十万建设大军开赴雪域高原,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的苦战。 在傅全有看来,这条铁路来得如此曲折,恰恰说明了它不是谁拍脑袋的决定,而是一个经过了无数科学论证的世纪工程。 他更愿意把它叫做一条振兴西藏的“致富路”、一条连接民族感情的“连心路”,以及一条巩固国防的“战略路”。 从一个将军为士兵没衣服穿而心痛,到一个世纪工程的最终落成,这条钢铁巨龙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期盼,它曾是一代人的梦想和泪水,而在未来的岁月里,又将在那片土地上,写下怎样的新故事呢?

0 阅读:42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