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4年,著名女作家沉樱正怀3胎时,得知丈夫把全部家当了3万块,拿去给戏子赎身,她不哭不闹,转身离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沉樱)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学者们的风流韵事从不稀奇,但像梁宗岱这样,能把人生过得比戏剧还热闹的,确实不多。 他身边站着两个女人,一个是精神上棋逢对手的才女沉樱,另一个是生活中全心仰望他的粤剧演员甘少苏,这两个选择,几乎定义了他的一生。 人们总爱问,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教授,为何会抛弃门当户对的妻子,不惜身败名裂也要和一个伶人在一起?这背后,既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也不是纯粹的英雄救美,而是一个复杂灵魂必然走向的岔路。 故事得从沉樱说起,这位被梁宗岱称为“不驯服的太太”的知识女性,骨子里就不是个安分的人,她上过共产党办的大学,演过洪深的话剧,嫁给过戏剧家,在遇见梁宗岱之前,人生履历已经相当丰富。 后来在北京,她遇上了刚从欧洲回国的梁宗岱,彼时他是北大教授,满腹经纶,翻译起诗来一丝不苟,这种才情和劲头,正中沉樱下怀,一个才华横溢,一个不甘平庸,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他们最快活的日子,大概是在日本叶山,当时梁宗岱为了一桩包办婚事跟顶头上司胡适闹翻,一气之下辞了职,带着沉樱远走东瀛,那段时光,朋友巴金看了都说他们“在幸福中沉醉”。 回国后,他们顺理成章地结了婚,生了两个女儿,日子看似安稳美满,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梁宗岱是个性情中人,但也希望家庭生活能回归传统,他要的是一个温婉的贤内助,沉樱偏偏是个有事业心的山东大妞,让她整天围着灶台和孩子转,简直是一种折磨。 两个过于强烈的自我,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不断摩擦,争吵成了家常便饭,朋友赵清阁说得直白:他们“吵了几年分开了”。 压垮这段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另一个女人的出现,1944年,梁宗岱在广西百色,结识了粤剧演员甘少苏。 消息传到沉樱耳朵里,她的反应快得像一道闪电,没有质问,也没有犹豫,立刻带着两个女儿搬了出去,朋友们劝她冷静,她却撂下狠话:“要走得远远的,永世不再见到梁宗岱。” 爱得有多深,恨就有多切骨,后来梁宗岱飞到上海想拦住她们去台湾,也没能让她回头,此后半生,沉樱远走美国,独自拉扯三个孩子长大,晚年坚持和儿女分屋而居,理由是“既有依靠,又能独立”。 这股子硬气,贯穿了她的一生,离开梁宗岱后,她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完全独立的样子。 能把这么一个硬骨头的女人推开的,是另一出更接地气的“英雄救美”,那年梁宗岱在百色,本来看不上地方粤剧,却被朋友硬拉着去捧场,谁知,台上那个叫甘少苏的女演员,一开口就击中了他。 甘少苏身世凄惨,被强占、被霸凌,在台上流的是自己的泪,这巨大的悲情,让天性热情又“好管闲事”的梁宗岱坐不住了。 他跑到后台,听完甘少苏哭诉,一个平日在课堂上会率性地问“你们谁最漂亮”的大教授,当下“眼眶里蓄满泪水”,决定要帮她。 这场营救远比想象的激烈,梁宗岱拿出3万块钱为甘少苏赎身,还亲自去找霸占她的军需官谈判,结果被对方找来的流氓打得半死,幸亏懂点拳脚才没出大事。 这事闹得太大,直接上了《广西日报》头条,标题也很有画面感——“梁宗岱教授为一个女伶大演全武行”。 有趣的是,即便闹到这个地步,梁宗岱起初也没想过要娶她,他的行为,更多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天真和冲动,倒是甘少苏,在绝境中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对他剖白心迹,求他“为人为到底,送佛送到西”。 面对这番托付,梁宗岱进退两难,他明知沉樱绝不可能接受,但最后还是应承下来,说:“但是到现在亦只好这样了。” 这句“只好这样了”,开启了一段持续到生命终点的婚姻,甘少苏没什么文化,给不了梁宗岱学术上的共鸣,但她给了沉樱永远给不了的东西——无条件的崇拜和支持,她成了那个永远在台下“为他鼓掌喝彩的人”。 晚年梁宗岱研究中药,她就全身心投入帮忙,丈夫去世后,她还四处奔走,只为完成他的遗愿。 不过,梁宗岱和沉樱之间那根线,其实从来没断,据说,沉樱始终没办离婚手续,名义上,她一辈子都是“梁太太”,晚年有学生叫她“师母”,她会“微微笑一下,双颊微红”,那神情里有嗔怪,也有甜蜜。 谈起梁宗岱穿着西装短裤牵着山羊进教室的旧事,她会笑着说:“他就是那德性”,仿佛那些怨恨都被时间冲淡了。 他们从五十年代末起恢复了通信,沉樱在一封信里,给他们的关系下了一个精准又心酸的定义——“怨耦”,她说,在夫妻关系上他们是怨偶,但在文学上,梁宗岱是影响她最深的老师。 遗憾的是,这种精神上的连接,终究没能化解现实的隔阂,1982年沉樱回国,却没有去见梁宗岱最后一面,内心的挣扎无人知晓,而梁宗岱,晚年也时常念叨远方的儿女,至死都没能见到与沉樱分开后出生的小儿子。
[太阳]1944年,著名女作家沉樱正怀3胎时,得知丈夫把全部家当了3万块,拿去给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6 19:14:28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