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三轮车,他立即走上前接过车把,亲自驾驶三轮车穿梭在温泉区的道路上,这张照片成为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见证。 (参考资料:2013-03-07 中国新闻网——周恩来总理在从化温泉:帮工人推三轮车运毛毯(图)) 在广东从化,人们至今还念叨着周恩来留下的两样东西。 一件是“活”的,温泉宾馆翠溪大楼的院子里,有棵他1959年亲手种下的宫粉梅,如今,这棵树亭亭如盖,每年早春,都在寒风里开得轰轰烈烈。 另一件是“暖”的,一座早已消失的公共浴室,它曾把温泉的热气,第一次真正送进了寻常百姓家。 一棵梅树,一池暖浴,一个风雅,一个务实,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却共同拼出了一幅罕见的画像,也留下了一个至今不过时的问题。 故事得从那池暖浴说起,1958年冬天,周总理第一次到从化,他刚到,没在宾馆多待,而是顶着刺骨的寒风,自己走过碧浪桥,一头扎进了温泉村。 这可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视察,他看了小学、幼儿园,又去了保健站,跟村干部和村民聊了三个多小时,一路上,他反复叮嘱一句话:要多为群众办实事。 也正是在这趟“闲逛”中,他发现一个既荒诞又心酸的现实:温泉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守着天下闻名的温泉,自己却几乎洗不上一次温泉澡,一到冬天,许多人只能去冰冷的流溪河里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周总理没有写进报告,也没说“回去研究一下”,而是当场就对身边人明确要求,必须马上给村里建个公共浴室,让村民能方便地用上这天赐的泉水。 总理发了话,分量自然不同,广东省有关部门立刻行动,一座150多平方米的公共浴室很快就拔地而起,温泉村民“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辛酸历史,就此终结,一池热水,解决的是看似鸡毛蒜皮、却又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如果说建浴室展现的是他雷厉风行、解决问题的一面,那一年后他再来时,人们看到的则是他毫无架子、与人共苦的另一面。 1959年,周总理和邓颖超再次来到从化,一天,两人正在散步,远远看见一个工人正吃力地用三轮车拉着一大车厚重的毛毯。 谁知,周总理二话不说,快步上前,自然地跨上三轮车,费力地在前面拉,邓颖超和那位工人则在后面用力地推,一车又一车,直到汗流浃背,他也没停下来。 这种与劳动者打成一片的朴实,和他内心深处的诗意,其实并不矛盾,也正是在这一次从化之行中,他在宾馆院内,亲手栽下了那棵宫粉梅。 推车时流下的汗水,是务实的;种树时寄予的希望,是诗意的,可这两件事的根子是相通的,都源于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发自内心的情感。 一个宾馆的老职工回忆说:“说总理是来休假的,不如说是来工作的,十天里,他就没一天好好歇着。” 的确,他的身影遍布从化的田间地头、商店学校,他能处理最复杂的国际事务,也能弯下腰,关心一个村子的洗澡水、一棵庭院里的梅树,宏大叙事和具体而微的关怀,在他身上不是两种身份的切换,而是浑然一体的本能。 几十年过去,那座温暖了一代人的浴室,或许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那棵宫粉梅,却依然在每年冬天如期绽放,一年比一年精神。
[太阳]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6 19:14: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