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一天,邓颖超腰部受伤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找了很多医生都没办法治好,周总

历史少年派 2025-08-03 08:18:28

1965年的一天,邓颖超腰部受伤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找了很多医生都没办法治好,周总理没了办法,只好将大名鼎鼎的女中医世家请到中南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5年的夏天,中南海西花厅的窗帘被微风轻轻掀起,阳光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邓颖超躺在床上,眉头紧锁,腰部的剧痛让她连翻身都困难。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作,但这次特别严重,北京城里最好的医生都来看过,X光片拍了一张又一张,汤药喝了一碗又一碗,针灸试了一遍又一遍,可那钻心的疼痛就像扎了根似的纹丝不动。

周恩来总理每天处理完国事就守在床边,看着夫人受苦却束手无策,这位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领导人,此刻却因为妻子的病痛显出了罕见的焦虑。

有人悄悄向周总理提起双桥镇有位"王门罗氏",说这老太太虽然没上过医学院,但治好的骨伤病人能排满长安街。

总理的秘书查了档案,发现这位罗老太太确实不简单,她三岁开始摸骨,五岁学正骨手法,十六岁就独立行医,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当过编外军医,治好过无数伤员。

最神奇的是她那双看似粗糙的手,轻轻一摸就能知道骨头错位几分,随手一推就能让脱臼的关节复位。周总理当即拍板:"马上派车去请!"

当罗有明挎着旧药箱走进西花厅时,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这位传说中的"神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缠着小脚,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

邓颖超勉强撑起身子打招呼,疼得直冒冷汗, 罗有明没有寒暄,她让邓颖超趴着,双手沿着脊柱轻轻往下探,突然在第四节腰椎处停住。

她的手指像长了眼睛,准确找到那节错位的椎骨。"大姐忍着点。"话音未落,只见她手腕一抖,指节发力,咔嚓一声轻响,邓颖超"哎哟"叫了出来。

站在一旁的周总理心头一紧,却见妻子脸上的痛苦表情渐渐舒展,罗有明拍拍手:"起来走走看。"邓颖超将信将疑地起身,试探着迈步,腰杆居然挺直了,疼痛消失得无影无踪。

周总理又惊又喜,拉着罗有明的手连声道谢,闲聊时才发现这位医术高超的老太太居然连正式名字都没有,因为丈夫姓王,大家都叫她"王门罗氏"。

总理笑着说:"新社会了,得有个大名。你医术这么高明,就叫'罗有名'吧?"

老太太连忙摆手:"可使不得,俺治病又不是图出名。"最后登记时,她自作主张把"名"改成了"明", 罗有明这个名字,从此载入了中国医学史册。

这位"双桥老太太"的传奇远不止于此,她出生在河南夏邑的罗楼村,罗家正骨传到她已是第五代,三岁时奶奶就教她摸骨,五岁学正骨手法,十岁能独立诊治。

十六岁那年,村里有农妇被牛顶伤盆骨,疼得死去活来,罗有明用祖传手法接骨复位,一战成名。

嫁到王家后,丈夫参加红军长征,她在战火中背着药箱救治伤员,有次急着出诊摔流产,从此不能生育。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北京双桥,那间简陋的诊所每天天不亮就排起长队,从普通百姓到文化名流,连徐悲鸿、齐白石都慕名而来。

最难得的是罗有明那份医者仁心,周总理要送她小轿车代步,她婉言谢绝;患者送的字画礼品,她原封不动退回。

她把周总理"要把罗氏正骨传下去"的嘱托牢记在心,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培养出四千多名学生。

1985年国家专款建立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2008年她以104岁高龄辞世时,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告别仪式上,哭倒一片的都是她救过的病人。

如今在北京航空总医院,罗有明的嫡孙女罗素兰继承祖母衣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不仅守着罗氏正骨"稳准轻快"的四字秘诀,更传承着祖母"医者父母心"的信念。

那些看似神奇的"一按就好",背后是罗家十几代人的经验积累。

现代医学证明,罗氏手法能精准复位错位关节,解除神经压迫,其原理与西医整脊疗法异曲同工,却多了千年智慧的温度。

当年西花厅里那个看似偶然的治愈奇迹,实则是民间智慧与领袖胸襟的相遇,周总理的破格举荐,让深巷里的明珠绽放光芒;罗有明的不忘初心,让传统医学焕发新生。

这段往事不仅记录着一位女医的传奇,更见证着那个尊重人才、崇尚实干的年代。

当我们在医院看到"罗氏正骨"的铜牌时,仿佛还能听见1965年夏天,西花厅里那声惊喜的赞叹:"真的不疼了!"

0 阅读:65
历史少年派

历史少年派

带你看遍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