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贺龙想打康家会据点,苦于兵力不足,他决定向据点内的伪军“借”点兵。很快,

熹然说历史 2025-08-03 00:15:18

抗战时,贺龙想打康家会据点,苦于兵力不足,他决定向据点内的伪军“借”点兵。很快,一个农民打扮的人,拎着两只鸡进了据点。伪班长一见,赶紧迎了上去,那人说道:“康班长,今年山里粮食丰收了,明天你带着几个兄弟,去把粮食拉回来吧!”听到这话,康班长立即会意,回答道:“好的,好的,我明天就带人过去!” 两只活鸡、一句暗号,竟能攻破日军重要据点?这听起来像是说书先生编的故事,可这就是1940年百团大战中真实发生的事。贺龙用这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演绎了一出绝妙的”借兵记”。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1940年夏天说起。当时正值百团大战,康家会位于静乐县城东忻静公路二十五公里处,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有石河、三交等敌据点,可通忻州;西有利润、娘子神等据点,可达静乐城,是日军苦心经营的重要据点。 贺龙琢磨着要拿下这个硬骨头,可手头兵力不够,硬打肯定伤亡惨重。这位”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老将军脑子一转,想出了个绝招——既然兵力不足,那就向敌人”借”点兵呗。 这话说出来,手下的人都觉得师长是不是发烧了,向敌人借兵?这不是天方夜谭吗?但贺龙心里有数,他早就通过统战工作把据点里的伪班长康班长给策反了。现在就是要演一出戏,让这位”内线”发挥作用。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一个八路军侦察员装扮成农民,提着两只大公鸡摇摇摆摆地走向据点。这两只鸡可不是随便选的,得是活的,得是肥的,这样才能吸引康班长的注意。果然,康班长看到鸡就两眼放光,赶紧迎上去。 “康班长,今年山里粮食丰收了,明天你带着几个兄弟,去把粮食拉回来吧!”这话听起来平常,实际上是事先约定的暗号。康班长心领神会,立马回应:“好的,好的,我明天就带人过去!” 第二天,康班长果真带着一个班的伪军出了据点,名义上是去运粮食,实际上是去与八路军会合。到了晚上,这支队伍回来了,但比早上多了十几个人——那些都是化装成民夫的八路军战士。 日军哨兵看到多出来的人,起了疑心。康班长解释说是帮忙运粮的良民,还特意让人拎着两只鸡在日军面前晃了晃。那两只鸡扑腾着翅膀,活蹦乱跳的,日军看了直点头:“哟西哟西!”就这样,八路军战士成功混进了据点。 康家会战斗首战告捷,歼敌多,伤亡少,计划周密,运筹有方,成为百团大战中里应外合、围点打援的典范战例之一。当天夜里,潜入据点的八路军战士与康班长等人里应外合,迅速控制了关键位置。据点外的八路军主力同时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康家会据点被彻底拿下。 这一仗打得漂亮,损失小,战果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贺龙灵活机动的军事思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是硬碰硬地拼消耗,而是巧妙地利用统战工作的成果,以智取胜。 贺龙这个人,从年轻时”两把菜刀闹革命”开始,就善于出奇制胜。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平均每千名八路军作战97次,120师每千人作战224次;平均每千名八路军歼敌1090人,120师每千人歼敌2638人,是八路军平均战绩的2倍多。这样的战绩,靠的不仅是勇敢,更是智慧。 康家会之战后,贺龙继续活跃在抗日战场上,指挥120师转战晋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抗战胜利后,他又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从建国初期开始,他一直兼任国家体委主任,是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摘掉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位从湘西走出来的农民儿子,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智勇双全。康家会”借兵”这个故事虽小,却反映出了贺龙军事指挥艺术的精髓——不拘一格,因地制宜,以小博大,以智克敌。 两只鸡换一个据点,这买卖划算不?贺龙的”借兵术”至今仍被军事专家津津乐道。你觉得现代战争中,还能用到这样的奇思妙想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