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胡炳云带着19团在史老庄过除夕,半夜日军摸到了村口,和哨兵交上了火。正要睡觉的胡炳云听到“砰砰”的声音,以为是鞭炮声,并没有在意。这一下可把突围的时间给延误了,等到日军进村后,胡炳云听声音不对劲,才意识到部队已经被敌人堵在村子里了。 胡炳云原名胡能清,1911年出生于四川南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丧父,家境贫寒,17岁便到国民党第28军第7混成旅当号兵。这个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将军,在革命道路上历经坎坷。1929年跟随邝继勋参加起义失败后,他辗转加入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长征中,胡炳云担任红4团2营6连连长,在攻占腊子口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面对天险腊子口,他指挥6连连续冲锋十几次,最后组织敢死队,每人配短枪、手榴弹和大刀,深夜摸到桥底发起突击,终于打开这道天险。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评为战斗英雄。 抗战爆发后,胡炳云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1营副营长,在平型关战斗中,营长受伤,他在火线上代理营长职务。后来685团改称苏鲁豫支队,胡炳云任一大队长,这支队伍被称为”胡大队”。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淮河以北的伪军中,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碰上胡老大”的说法。 到了1942年,胡炳云已经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十九团团长。这个19团可不是普通部队,胡炳云是著名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所在团团长,该团当时番号为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即为四连官兵。可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和血性。 1942年1月,正值农历除夕前后,胡炳云刚刚指挥19团夜袭了日军汤集据点,接着又在周围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还烧毁了日军三辆汽车。连续的胜仗让部队士气高涨,但连日作战也让官兵们疲惫不堪。 看着战士们疲惫的样子,胡炳云决定让部队好好休息,过个安稳年。他选定了史老庄作为驻地。那天天气特别冷,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史老庄只是个普通村子,在日军占领区附近,村里冷冷清清,只有几个孩子手里拿着鞭炮在玩耍。 黄昏时分,侦察员急匆匆来报:“团长,据情报,日军今晚可能偷袭史老庄。”胡炳云看看外面的大雪,心想这么恶劣的天气,敌人应该不会出动。但为了保险,他还是下令:“警卫连加强警戒,其余人原地休息,天一亮就转移。” 夜深了,雪还在下。胡炳云脱下军装准备休息,连日征战让他疲惫不堪。就在这时,村口方向传来”砰砰”声响。胡炳云警觉地问:“外面什么声音?”哨兵随口答道:“大概是哪家孩子放鞭炮吧。” 听到这个解释,胡炳云放松了警惕。确实,刚才还看到村里孩子们在玩鞭炮,除夕夜放几个也正常。加上太累了,他很快又睡着了。 但实际上,这根本不是鞭炮声,而是村口哨兵与日军交火的枪声。淮阴城内200多名日军趁着除夕夜和风雪掩护,悄悄向史老庄摸来。前哨战士发现敌情立即开火示警,但在这个除夕夜,枪声被误认为了节日鞭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日军已经包围了村子。他们分几路行动,有的封锁村口,有的摸向村中心,还有的占据制高点。村子里开始变得不安,日军进村后到处搜查,踢门声、喊叫声此起彼伏。 这时胡炳云才猛然惊醒,听着外面的杂音,他立即意识到:坏了!部队被包围了!如果刚才能及时警觉,部队就有充足时间转移,现在被堵在村里,情况危险了。 桌上电话响起,是住在村口的石瑛打来的:“团长,我们被日军包围了!都被堵在屋子里,门被封住出不去了!” 胡炳云握着话筒,果断命令:“别打电话了,快去后墙砸个口子,从后面突围,快!” 放下电话,胡炳云立即行动,喊来警卫员,几人跑到后墙合力砸开一个大口子冲了出去。警卫连和其他人员听到动静也纷纷效仿突围。 此时日军已经逼近,想甩开敌人已不可能。胡炳云带着战士们利用地形与日军展开激烈交火。这一打就从半夜打到天亮,又从早上打到下午。战士们滴水未进,但没人退缩。 天色渐暗,日军指挥官意识到情况不妙。他们知道新四军擅长夜战,如果拖到晚上很可能被反包围。于是日军开始撤退,不甘心地退出了史老庄。 胡炳云见敌人撤退,立即吹响集结号,带着部队向山林转移。路上有战士说:“咱们这算是打了个特别的新年啊!”另一个战士接话:“从古到今还没听说过除夕夜砸墙的,真够晦气。”石瑛笑着说:“要不是团长提醒砸墙,咱们可能就过不了这个年了。这么说来,除夕砸墙还是吉利事呢!” 这次史老庄除夕夜遭遇战给胡炳云上了深刻一课。从此以后,无论多恶劣的天气,他都会加强警戒,再也没出现过类似失误。 抗战胜利后,胡炳云先后担任苏中军区第2旅旅长、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9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胡炳云的一生充满传奇。史老庄那个除夕夜的教训,让这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更加严谨治军,也提醒我们:战争年代,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瑟找到李宗仁,愤怒道:“我一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