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陈士榘进攻一个炮楼,因为里面有大量的装备,他舍不得强攻,便开始喊话。没想到里面的伪军嚣张道:“八路军,你们不要喊了,你们没有炮,喊破喉咙也没有用,快回家抱娃娃吧!”说完,炮楼内一阵嬉笑声。那个喊话的战士听了这番话,捏紧拳头盯着炮楼的机枪孔,但是又没用用,只好急急地赶回去,向陈士榘报告。 陈士榘,湖北荆门人,1909年4月14日出生于武汉新军军营。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不仅是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更是那个亲自抓获了八路军抗日战争期间首个日军俘虏加藤幸夫的传奇人物。 1927年9月,陈士榘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队到达井冈山。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那时起,他就与这支人民军队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陈士榘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曾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参与指挥温坊战斗,歼敌4000余人,取得红军在此次反”围剿”中的唯一一次重要胜利。 抗战爆发后,陈士榘跟随部队开赴山西前线。1937年9月25日,参加平型关战役,这是八路军抗战史上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但真正让陈士榘名扬天下的,还是同年11月4日,指挥部队在山西昔阳广阳镇伏击日军。在此战斗中,陈士榘亲手抓到了八路军的第一个日军俘虏。 那时候的八路军,装备确实简陋得很。别说大炮了,连子弹都得省着用。每次战斗结束后,战士们都要仔细搜集战场上的弹壳,能回收利用的绝不浪费。在这种条件下打仗,主要靠的就是士气和战术。 面对炮楼里伪军的嘲笑,陈士榘并没有被激怒。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他深知冲动解决不了问题。炮楼里确实有大量装备,根据情报显示,足够装备两个团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都储存在里面。对于装备极度匮乏的八路军来说,这些物资的价值不言而喻。 陈士榘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面。强攻虽然可行,但代价太大。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更可能在激烈战斗中损毁那些珍贵的装备。政治攻势看起来失效了,伪军显然被自己的防御工事给了信心,觉得八路军拿他们没办法。 但陈士榘心里清楚,伪军之所以这么嚣张,关键就在于他们笃定八路军没有重火力。确实,在一般情况下,八路军的火炮数量极少,每一发炮弹都珍贵得很。八路军一些较大建制单位的炮兵部队后期撤回延安主要就是因为炮弹太少。但这次情况有些不同。 前不久,罗荣桓政委考虑到这一带的作战需要,特意派人送来了一门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还配备了三发珍贵的炮弹。这在当时可是战略级的支援。因为是攻坚作战,第6团炮兵连携带了1门92式步兵炮参战,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亲自批了炮弹,但是只有3发。 九二式步兵炮是日军的制式装备,威力不错,特别适合对付这种土木结构的炮楼。九二式步兵炮总重只有212千克,可以分解携带,非常适合这种近距离作战。关键是,它的心理震慑作用可能比实际杀伤力更重要。 陈士榘决定让这些嚣张的伪军见识见识什么叫八路军的炮火。他命令炮兵连长准备火炮,选择合适的射击位置。炮兵连长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炮手,虽然八路军炮兵人才稀缺,但这样的专业炮手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距离较近,常规的瞄准镜用不上,只能凭经验进行目测瞄准。第一炮准确命中了炮楼的指挥所部分,巨大的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炮楼里的伪军这下傻眼了,他们万万没想到八路军真的有炮。 但仅仅一发炮弹还不足以让他们投降。陈士榘下令再打一炮,这次瞄准炮楼的中央部位。第二发炮弹再次准确命中,炮楼里的伪军彻底慌了神。不一会儿,瞭望塔上升起了白旗。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炮楼的门打开,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走了出来。当地的联络员认识这个外号叫”谢秃子”的伪军军官。在谈判过程中,陈士榘展现了高超的心理战术。他让联络员故意带这个伪军军官看那门大炮,还在炮的两边摆放了几挺重机枪,营造出火力强大的假象。 在事先布置好的指挥室里,墙上挂满了地图,桌上摆着多部电话,陈士榘端坐中央,身边站着荷枪实弹的警卫员。这种威严的气势让伪军代表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经过几轮谈判和心理施压,特别是第三发炮弹准确击中李旅长住所后,炮楼里的抵抗彻底瓦解。一个名叫黄胜春的团长,早就与八路军有秘密联系,趁机发动政变,将李旅长绑架投降。 这次智取炮楼的胜利,充分体现了陈士榘的军事智慧。他没有选择硬碰硬的强攻,而是巧妙运用心理战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战果。不仅完整地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还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1943年,发动赣榆战役,以阵亡3人为代价消灭汪精卫政权军队2000余人,这样的战例在陈士榘的军事生涯中并不罕见。他总是能够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找到破敌制胜的良策。 抗战胜利后,陈士榘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协助陈毅、粟裕南引北调,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导致蒋介石”要在3个月内解决华东战事”的设想破灭、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流产。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他的指挥艺术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抗战期间,日军“佐佐木勋小组”执行“斩首”行动,突袭八路军第8军分区司令部,副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