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的反对,硬娶痴傻的程玉风为妻,新婚夜,正当戴建国流

趣叭叭呀 2025-07-27 15:23:06

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的反对,硬娶痴傻的程玉风为妻,新婚夜,正当戴建国流泪解开她的衣扣时,可没想到,程玉凤却突然一拳打在他的脸上。

1979年春天,黑龙江逊克县传出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上海知青戴建国主动放弃返城指标,要娶村里的程玉凤。这个决定震惊全村,因为程玉凤在一年前精神出现了问题。

戴建国1970年从上海来到东北插队,那年他刚满18岁,初来时城里孩子干农活笨手笨脚,经常被老乡笑话。程玉凤是村里公认的美人,心地善良,总是主动教他农活技巧。

两个年轻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产生了感情,收工后他们常在村边小河旁聊天,程玉凤教戴建国识别各种庄稼,戴建国给她讲城里的新鲜事。那时的程玉凤聪明伶俐,说话时眼睛会弯成月牙。

1971年夏天,程玉凤父母为女儿定下一门亲事,男方是邻村的富农之子,家境殷实。程玉凤死活不答应,为此跟父母大吵一架。她徒步走了30里路到县城,给戴建国发了一封电报:“速寄300元救我。”

那个年代农村通讯不便,电报要几天才能送到知青点,等戴建国收到电报时,程玉凤已经被家人强行送到男方家中。迎亲那天,新娘一路哭喊着被抬到夫家。

洞房花烛夜,程玉凤看到陌生的新郎,情绪彻底崩溃,据当时在场的村民回忆,她大哭大闹了整晚。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她的精神状态完全变了,时而呆滞时而疯癫。

新婚丈夫见状立即提出休妻,程玉凤被送回娘家,村里的赤脚医生说这是“心病”,需要慢慢调养。但程玉凤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能认出熟人,发病时就四处游荡。

戴建国听说这个消息时已是第二年开春,他内疚不已,觉得如果自己能及时回电报,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从那以后,他经常去程家探望,有时给她带些城里的糖果。

1973年,戴建国被推荐到村小当教师,他发现程玉凤安静时会到学校门口坐着,似乎在听他上课。每当他在黑板上写字,她就会专注地看着,偶尔还会点头。

知青返城政策放宽后,戴建国的家人开始催他回上海,1978年连续来了十几封信,父母甚至托人带话说要断绝父子关系。戴建国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的那个晚上,程玉凤突然出现在他住的知青点门口。

那是多年来程玉凤最清醒的一次,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戴建国突然想起当年的电报,想起两人在河边的约定。他把行李重新打开,第二天就去县里申请留下来。

消息传回上海,戴建国的父亲气得大病一场,家里人都说他糊涂,为了一个疯女人毁掉前程。但戴建国心意已决,他觉得这是自己欠程玉凤的。

1979年春天,两人在村委会办了简单的婚礼,程玉凤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戴建国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没有鞭炮,没有酒席,只有几个关系好的村民作证。

婚后生活确实艰难,程玉凤发病时会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有时不认识戴建国,甚至会推搡他。但奇怪的是,每当戴建国给学生备课读课文时,她总会安静下来,有时还会跟着轻声念几句。

村里人都说,程玉凤心里还留着从前的记忆,那些美好的时光就像藏在心底的宝贝,偶尔会闪闪发光。戴建国相信,在她混乱的世界里,还有一个角落为他保留着。

1983年知青政策进一步放宽,戴建国终于带着妻子回到上海。弄堂里的邻居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傻,也有人夸他重情重义。街道办安排了工作,程玉凤也得到了正规的医疗救治。

虽然程玉凤的病情没有根治,但在熟悉的环境和悉心照料下,她的状态稳定了很多。戴建国常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到底。”

这段跨越十多年的知青爱情,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的坚守与牺牲。当机会摆在面前时,戴建国选择用一生来承担责任。

在今天的逊克县知青纪念馆里,还保存着当年知青们留下的物品,包括那些泛黄的家书和电报。

时代变迁,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永远珍贵,戴建国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承诺,什么是担当。虽然这段爱情充满苦涩,但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如果是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会如何决定?在追求个人前途和承担道德责任之间,你认为哪个更重要?那个年代的知青们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0 阅读:325

猜你喜欢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