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离开我,不然我就死给你看!”1937年,一位诗人双膝跪地,向自己17岁的女学生苦苦哀求着。
1937年,桂林街头,一位名震文坛的诗人向17岁女学生发出绝望的哀求,这句“不能离开我,不然我就死给你看”背后,是艾青与张月琴一段令人唏嘘的爱情。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刚出生,算命先生说他命硬,父母便把他送给村里贫农“大叶荷”抚养。幼年远离亲情,他在农家土屋里长大,生活清苦,常帮养母挑水劈柴。1928年,他考进杭州国立艺术院学画,接触西洋艺术,次年赴巴黎勤工俭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现代主义影响。1932年回国,他加入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因革命活动被捕。狱中,他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缅怀养母,诗作发表后让他一举成名。1935年,迫于父命,他与表妹张竹如结婚,婚姻毫无感情,夫妻俩生了个女儿,生活却冷淡疏离。次年,他在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教国文,遇到了17岁的张月琴。她出身江南富商家庭,聪慧活泼,热爱文学,气质清新,迅速吸引了艾青的注意。
艾青在女子师范教书时,与张月琴因文学交流走近。两人常讨论诗词,她抄录他的作品,字迹工整,两人关系逐渐升温。1936年,这段师生恋暴露,学校接到举报,艾青被辞退。他收拾书稿离开,去了上海,靠编辑杂志谋生。他不断给张月琴写信,试图保持联系,但信件全被她父亲拦截。张父认为艾青是有妇之夫,断然反对女儿与他往来。艾青在上海苦等回音,生活陷入低谷。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张月琴加入桂林演剧九队,辗转来到桂林。她打听到艾青也在此地,主动登门拜访。两人重逢,艾青热情未减,迫切希望重续前缘。张月琴提到将随队去贵阳考大学,艾青听后情绪失控,跪地哀求她留下,甚至扬言要以死相逼。张月琴被他的激烈举动触动,同意暂留桂林。演剧队队长无奈放行,张月琴留了下来。 不久,艾青做出重大决定,与怀孕的妻子张竹如离婚。张竹如带着女儿黯然离开,艾青则与张月琴在桂林结婚。婚礼极为简朴,只在照相馆拍了张合影。婚后,他们搬进租来的小屋,生活简单却充满憧憬。然而,艾青的控制欲很快显现。他常限制张月琴外出,甚至锁门让她留在家中。
张月琴念及他的童年经历,尽量包容,尽力维持这段感情。1940年,战事加剧,他们迁往重庆。艾青在育才学校教书,张月琴加入宣传队,奔走街头演出。两人因抗战理想暂时维系感情,但生活中的摩擦已初露端倪。 艾青对张月琴的行踪格外敏感,多次检查她的行程,甚至翻看她的随身物品。张月琴默默配合,交出宣传队的工作安排以示清白。重庆生活艰苦,物资匮乏,两人却因共同的抗战信念咬牙坚持。1941年,张月琴怀孕八月,独自前往延安投身革命。艾青随后伪装成军官,冒着战火追随,抵达延安后在土窑洞与她团聚。两人育有四子,生活清苦但一度同心协力。然而,战后和平年代,他们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战后,艾青与张月琴因生活理念分歧争执增多。张月琴热衷事业,艾青却希望她专注家庭。日常琐事如子女教育常引发冲突,感情逐渐冷却。1955年,两人离婚,艾青带三个孩子,张月琴带幼女离开。张月琴再婚后过上平静生活。艾青晚年与高瑛结婚,1996年病逝北京,家中空荡,无子女陪伴,留下对爱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