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文化干事张重天去往颐和园游览,走着走着碰到了1位散步的老者。张重天游览风景是假,为了偶遇是真,当即上前打招呼:“首长,没想到遇到您了。”老者却摆了摆手,说:“你走吧,赶快回去。” 张重天1933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从小就知道勤快点才能出头。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没耽搁,赶紧投身到新生活里,先是进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了半年多,之后转到华东军政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浙江军区司令部,当起了教员,负责给新兵上课,教战术和纪律那些事儿。没多久,他升到秘书处当书记,处理文件,写报告,工作细致得很。后来,他还被调到浙南钢铁厂当厂部秘书,那儿是工业一线,他天天跟工人打交道,了解生产情况。 返回浙江军区后,他先后干了政治部文化干事和宣传干事,采访老战士,写新闻稿,还整理军史材料。作为记者,他的手稿投到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作为军史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反映了部队的战斗经历。1959年,他接到任务进京,专门写一部关于抗战时期冀鲁边根据地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山东乐陵采访回来,带回一堆笔记。这些经历让他成了一个接地气的文化工作者,总是想着记录历史,传播正能量。他的笔名沙磊,用在多部作品上,像《冀鲁春秋》那样,分三卷出版,详细讲了根据地建设的过程。晚年他退休了,继续写回忆录,直到2006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 张重天在1959年秋天从山东乐陵采风回来后,听说彭德怀住在颐和园附近,就借着游览的名义去了那儿。其实他1954年在杭州西湖边采访过彭德怀一次,对老帅的直率作风有好感。这次他下了车,沿着路走,碰到了彭德怀和警卫员。张重天上前打了招呼,彭德怀认出他是当年那个小记者,问他怎么来了。张重天说自己是来看望的,但彭德怀挥手让他赶紧回去,说要注意影响,还强调这是违反纪律的。张重天没马上走,彭德怀就用命令语气重复了,让他离开。彭德怀说完就转身走了,张重天只好离开。这次碰面很短暂,却反映出当时彭德怀的处境,他不想别人接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张重天回去后,继续他的写作任务,没再去打扰。 张重天返回北京后,埋头写那部关于冀鲁边根据地的报告文学,他翻笔记,整理素材,初稿完成后反复改,添了战斗细节。1960年代,他调到军史研究机构,参与编写部队历史书,去档案室查旧文件,创作了多部作品,比如反映强渡大渡河的手记,讲战士们的行动。他1970年代专注写《冀鲁春秋》,1979年出前两卷,1983年第三卷完成,书里写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他退休后,还写老战友的回忆,坚持手写誊抄。晚年他住在北京,低调生活,读旧书报。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让后辈了解革命历史。 彭德怀在吴家花园的六年里,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屋子简单,周围是农田和农户。他自己动手劳动,种地浇水,保持军人作风。1965年去四川后,马上投入“三线”建设,审地图,布置工程,视察工地,问工人进度。他重游大渡河,看了看旧战场。1970年代初,他还在那儿监督项目,协调资源。1974年回北京,得病后住院,医生检查,护士帮忙。他去世后,遗体火化,骨灰存放在成都。他的贡献留在军事和建设领域,影响了后来的工作。张重天则继续他的写作,直到退休。
1959年10月,文化干事张重天去往颐和园游览,走着走着碰到了1位散步的老者。张
历史破局者
2025-07-23 21:57:1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