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战士陈佳明回来探亲,女友看到他,当场退婚。然而,陈佳明回到部队后,她大骂道:“陈佳明,你就是一个骗子。”
在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为了改变命运选择入伍,陈佳明就是其中一个。他出生在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整天在地里刨食,勉强养活一家人。 1971年,他和同村的刘艳霞处对象,两人来往密切,但一提到结婚,她就支支吾吾,既不答应也不拒绝,让他心里没底。 他觉得不能就这样混日子,于是决定参军。那年秋天,他报名应征,家里给他准备了简单的行头,他就这么走了。 军营里,新兵训练特别苦,每天早起跑步,练队列,学射击,还得帮生产队干农活。部队吃的简单,萝卜白菜是家常便饭,肉只有过节才有。 陈佳明不抱怨,埋头苦干,帮战友分担活计。一年后,他升了班长,赶紧写信告诉家里和刘艳霞。父母回信说高兴,让他注意身体。
刘艳霞的信特别长,写了五百多字,全是让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他每个月津贴大部分寄回家,自己过得抠门,牙膏管剪开用剩下的,肥皂捡别人不要的洗洗继续使。 1975年,他又升排长,申请了探亲假,写信通知大家,但没提升职的事,想给大家惊喜。这段经历让他明白,穷日子要靠自己拼出来,不是靠别人施舍。 刘艳霞的反应后来证明,有些人看重的不是人本身,而是那点外在东西。陈佳明从这事中学到,感情得建立在互相理解上,不然早晚出问题。 陈佳明坐火车回家,一路想着重逢的事,但他注意到刘艳霞的信里多是催他向上爬,没问他苦不苦。到了村里,他先去刘艳霞家,她开门后见他没穿军装,脸色变了,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转业了,她就把门关上,说分手。他敲门没用,只好回家告诉父母。母亲心疼,但也没办法。他自己想,这样也好,要真转业了,日子也不稳当。
刘艳霞的举动显示出她在意的是军人的身份和收入,不是陈佳明这个人。这事让陈佳明看清,有些感情经不起考验,尤其在物质条件差的年代。 很多人像刘艳霞一样,现实得很,选择伴侣时先看条件。陈佳明不恨她,只是觉得遗憾,四年感情就这样没了。他后来几次去她家,她都不开门。 他渐渐死心,认识到她就是那种物质的人。假期结束,他穿上军装,家人知道他升排长了,高高兴兴送他走。回部队后,妹妹来信说刘艳霞知道真相了,跑来闹腾,后悔骂他是骗子。 他写信劝她别纠缠,既然分了,就往前看。信里说,她在意职位和钱,要真转业了,能过好日子吗?想法不同,别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