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二品官员海瑞去世。只留下遗产8两银子,连办葬礼都不够。但他生前却一连娶了3个妻子和2个妾。 主要信源:(《明史·海瑞传》;《海瑞集》) 提起明朝的海青天海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穷得当裤子的大清官。 老话说文官不贪财是基本,可真做到像海瑞这样的,几百年也就出了他独一个。 这人死的时候,家里翻箱倒柜才凑出八两银子,连口薄皮棺材都买不起,最后还是几个老朋友凑钱给他下的葬。 当官当到这个份上,别说在明代,就是搁现在也是稀奇事。 海瑞这辈子熬过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官场上三起三落好比坐过山车。 最险的一回在嘉靖年间,皇帝老儿痴迷炼丹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理政。 满朝文武都缩着脖子装哑巴,偏是海瑞这个七品小官敢往火坑里跳。 他熬通宵写出《治安疏》,把皇帝怠政、官吏腐败、百姓困苦骂了个透。 送奏折前先托人安顿老母妻女,自己备好棺材等着掉脑袋。 嘉靖皇帝气得把折子摔在地上,当场就要砍了这个狂徒。 幸亏太监黄锦多了句嘴:"海瑞早把身后事备齐了,连仆人都打发走了。" 这话戳中了皇帝软肋,怕担杀害忠臣的骂名。 结果海瑞被关进诏狱,硬是挺到嘉靖咽气才重见天日。 刑部大牢里老鼠作伴的日子没磨掉他半点硬气,放出来照旧横冲直撞。 当淳安县令那会儿更显出海瑞的轴性子。 当地豪强占着良田逼得百姓逃亡,他抡起账本大刀阔斧搞度田定税,富户占多少地就纳多少粮。 有乡绅拿银子打点衙门上下,独独在他这儿碰了钉子。 人家派人传话:"规矩就是该孝敬的总孝敬,别给自己惹祸。" 海瑞直接原信退回,还在信皮上批"海瑞命硬,不怕祸事"。 衙门后院的荒地被他和老仆垦成菜园子,三伏天看见县太爷戴着草帽浇粪肥,百姓都当稀罕景瞧。 他那身官服洗得泛白,领口磨出毛边还接着穿。 有年冬天去省城述职,老尚书看不下去劝道:"堂堂朝廷命官,总得置办身像样的行头。" 第二天海瑞换了套绢布新袍子,回头记账本上写得明白:"赊欠绸缎庄三两银,待俸禄下发偿还。" 最叫人嚼舌根的是他给老母亲贺寿。 管家咬牙买回两斤猪肉,消息竟成了官场笑谈。 同僚们私下撇嘴:"海笔架(海瑞外号)家开荤,太阳怕要从西边出来!" 其实他月俸十二两银子,倒有十两拿去接济族里孤儿寡母,自己常年就着咸菜喝粥。 有御史参他沽名钓誉,派人暗访看见三间漏雨的瓦房,连厅堂板凳都缺条腿,臊得再不敢提半个字。 万历十五年深冬,七十四岁的海瑞病倒在南京都察院值房里。 兵部送来柴薪银钱,他强撑病体核对账目,发现多出七钱银子,立刻差书吏退还。 咽气前最后句话是叮嘱管家:"把前日王郎中借的米还了,莫欠人情。" 等仵作来点验遗物,所有家当抖落开来:散碎银八两,葛布袍三件,补丁袜子五六双,外带半缸腌萝卜。 南京百姓听说海青天走了,满城商铺齐刷刷关门落栓。 出殡那日素服送行者从水西门排到聚宝门,纸钱灰烬像冬雪飘了整条秦淮河。 几个书办红着眼眶嘀咕:"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位爷倒好,当四朝清官赔进四十年俸禄!" 现在逛南京清吏司遗址,还能看见当年百姓偷埋的"海瑞拜官石"。 老一辈传下话:"摸青石,守廉洁"。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641年,崇祯皇帝听说李自成挖了朱元璋的祖坟,断了大明风水,便给陕西总督汪乔年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