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妻子因为李伯清穷而离婚,小儿子判给了前妻,大儿子跟了他。李伯清出生在1947年的四川成都市,家庭十分清苦。他的成名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坚持,在1979年之前,他的生活一直都很普通。 1947年11月8日,李伯清出生在四川成都,原姓陈,来自一个中医世家。家境贫寒,四岁丧父,母亲改嫁李氏,他也随之改姓李。小学毕业后,家里连一张准考证照片的钱都拿不出,他只能辍学,十三岁就踏进社会谋生。拉架子车、做装卸工、拉大锯,他干过各种苦力活,肩膀磨出老茧,双手满是伤痕。后来在木器厂当学徒,木屑沾满衣衫,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聾。之后又做过炊事员,围着灶台忙碌,油烟熏得眼睛发涩。最向往的职业是三轮车夫,因为能收到现金,日子过得踏实。他蹬着三轮车,穿梭在成都的街头巷尾,车铃声成了他青春的背景音。这些底层生活的磨砺,让他摸透了市井人情,记住了街头巷尾的谈吐与故事,为日后创作接地气的散打评书攒下了宝贵素材。年轻时的李伯清,没想过出名,只想填饱肚子,撑起生活。他常说,三轮车夫这活儿虽然累,但实打实,能让人看到希望。 1979年,李伯清32岁,生活却摔进了谷底。妻子因为他家境贫寒选择离婚,小儿子李飞被判给了前妻,大儿子李静留在他身边。这场变故让他的日子更艰难,父子俩相依为命,靠他蹬三轮车拉河沙的微薄收入过活。每天清晨,他推着三轮车到南门大桥下的羊皮坝,装满一车沙子,送到物资局。来回几趟,赚的钱只够买点杂面和肥肉。晚上,他擀面条,煮一碗清汤面,优先给儿子吃,自己常常饿着肚子。租来的小屋破旧不堪,屋顶漏风,寒气逼人,他把唯一的棉被让给儿子,自己裹着破棉袄熬过长夜。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没放弃,依然蹬着三轮车,奔走在成都的街头。闲暇时,他常去文殊院的茶馆歇脚,点一杯最便宜的盖碗茶,听茶客们摆龙门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插话讲了段市井趣事,逗得满堂哄笑。两个说书人看中了他的口才,邀他上台试讲。他硬着头皮站上木台,讲了一段即兴故事,台下掌声不断。从那天起,他开始在茶馆说书,凭着一张嘴和对生活的观察,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听众。这次经历,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1980年代初,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在成都的小茶馆里崭露头角。他没有传统评书艺人的师承,全靠自学和生活积累,用四川方言讲市井故事,夹杂幽默和即兴发挥,内容贴近百姓生活。1983年,他在文殊院旁的一家茶馆演出,台下挤满了人,连过路的小贩都停下脚步听他讲。他的语言生动,常常用街头巷尾的趣事串联故事,让听众既笑得开怀又觉得亲切。1990年代,他的名气像火箭一样蹿升,录制的评书磁带在成都街头热卖,年轻人腰间挂着随身听,耳机里常传来他的声音。他的金句“随便屙嘛”成了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口头禅,影响了一代人的语言习惯。1994年,他创作的《徐洪刚热血颂》获得四川省文化厅新节目展演二等奖,“李伯清评书现象”被评为四川十大新闻之一。他还参演了《鬼城奇遇》《三喜临门》等电视剧,从茶馆走向电视荧屏。1998年,他在“川航杯”巴蜀笑星擂台赛中获特荣誉奖,与刘德一、沈伐并称“巴蜀笑星铁三角”。2000年,他移居重庆,加入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继续传播散打评书。2007年,他在彭州三昧禅林剃度出家,但并未完全退出演艺圈。2010年,他在成都电视台主持《李伯清大话水浒》等节目,2011年成立个人工作室。2015年,68岁的他宣布退休,但仍活跃在公益和文化活动中,创立皇家贝里斯足球俱乐部,推广业余足球,传递快乐与正能量。晚年,他常在宽窄巷子的茶馆喝茶,与老友闲聊,笑声依旧爽朗。他为自己写下墓志铭:“这里睡着的是一个名人,一个成功者……名也没有了,利也没有了,烦恼也随之消失。”
1646年,张献忠离开四川前,把老婆孩子全杀了,部将孙可望不解,张献忠解释道:“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