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溥仪在北京街道闲逛,看到一烧饼摊,于是便买了一个。没想到刚吃了一口,便咬牙切齿的说,那群死太监竟然骗了我40多年。
1963年北京的夏天挺热的,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末代皇帝溥仪穿着普通的衣服,走在街头上,看着就是个寻常老百姓。
路边有个卖烧饼的摊子,香味一阵阵飘过来,勾起人的馋虫。
溥仪走过去买了一个。
刚出炉的烧饼拿在手里烫乎乎的,他咬了一口,外皮酥脆,里头又软又香,满口的芝麻香气。
吃着吃着,他脸色变了,牙咬得咯咯响,低声骂了句:“那群死太监!骗了我整整四十多年!”
就这一口热乎烧饼,把他带回了紫禁城那厚厚的红墙里头。
他三岁就当了皇帝,坐在那把大椅子上脚都够不着地。
六岁那年,龙椅没坐热乎就退了位,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以前围着他团团转、说尽好听话的人,态度变得跟翻书似的。
冷脸敷衍成了家常便饭,连伺候的人也懒懒散散。
宫里头的饭菜是越来越差劲。
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吃得人嘴里能淡出个鸟来。
有一回,溥仪无意中听见几个小宫女聊天,说宫外的烧饼可香了,刚出炉的能馋掉人的魂。
他就来了劲,叫太监去宫外买。
太监回来了,递给他一个烧饼。
硬邦邦、冷冰冰的,像块石头。
小溥仪接过咬一口,又干又硬,嚼起来费劲,味道也差,实在难以下咽。
太监还在旁边说:“万岁爷,这烧饼就得这样才地道,才好吃着呢。”
小孩子懂啥?他就信了这鬼话,觉得烧饼真是世界上最难吃的东西。
纸终究包不住火,谎言能骗一时,哪能骗一世?几十年过去,当他吃到一口热乎的、酥脆的烧饼,那点小把戏立刻就被戳穿了。
这烧饼的真相,就像一把钥匙,撬开了紫禁城里更多说不出口的事儿。
看着还住在宫里,有人伺候,可那都是假的。
真正的权力捏在隆裕太后还有载沣那些人手上。
溥仪呢?穿着那身耀眼的龙袍坐在金銮殿上,听着大臣们说些他不甚了了的话,只能当个提线木偶,这日子,也就是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罢了。
他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宫墙把外面真实的世界挡得严严实实,能传到他耳朵里的消息,都是被那些人筛了好几遍的。
最气人的是连顿像样的饭也吃不着。
御膳房的人心思早就不在伺候这位逊帝上了,给他吃的东西,常常是几顿剩下的混在一起热热,吃得他都想拍桌子。
这日子表面风光,暗地里糟心得很。
这憋屈日子熬着熬着,到了1959年,特赦来了。
溥仪终于走出了那道困了他大半辈子的紫禁城门。
要适应外面的世界可不容易。
人们议论纷纷,看他的眼神也不一。
但他没被困难打趴下,从头学起,种过花,当过委员,实实在在地工作生活。
后来他遇上了李淑贤,一个护士,这桩婚事,彻底让他告别了过去的虚影,成了活在当下的普通人。
街边这一口热烧饼,让他惊觉自己四十多年都被身边伺候的人当傻子糊弄。
那份被骗的怒火过去后,他更珍惜眼前这实实在在、接地气的日子了。
时间流转到了2024年。
关于这位末代皇帝的故事,人们依然没有忘记。
他的故事还在被记录着。
在北京那处保留着他晚年生活痕迹的溥仪故居,今年3月新增了一个主题展。
展柜里细心陈列着他日常使用过的水杯、暖水瓶和一些普通文具。
这些生活用品很普通,但却真实记录了他从九五之尊到一名普通公民的转变之路。
紧接着在4月,又有新的动态。
他的妻子李淑贤一脉的后人,将一批珍贵物品交给了首都博物馆。
这批物品里最特别的是一本日记本,那是溥仪晚年亲手写下的记录,一笔一画写的都是特赦之后他在新社会里的生活、劳动感想和日常琐事。
这些平凡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曾经的皇帝如何努力融入到普通人中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