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抗美战士们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毛主席亲自接见时,说的第一句话就让在场的战士们,热泪盈眶。那么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让人泪目的话?战士们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1958年10月25日,最后一批在朝鲜的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们,告别了奋战八年的第二故乡,终于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归途。
火车驶过鸭绿江大桥,踏上祖国的土地,激动和回家的渴望让每个人的心都热乎起来。
这场回归源于一场艰难的决策和细致的安排。
1950年,面对威胁,中国毅然决定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
将近三年的浴血奋战后,终于达成了停战协议。
然而胜利并不意味着立即的和平安宁,半岛局势依然紧绷。
为了防止战火重燃,保障朝鲜的稳定与重建,大批志愿军仍需继续留守。
这一留又是好几年,直到1957年,朝鲜的情况才算真正安定下来,金日成的领导地位稳固,人民生活开始走上正轨。
趁着眼下这个好时机,毛泽东主席在访问苏联期间,就和中国领导人金日成商量起志愿军撤离的事情。
起初,朝鲜方面希望能继续保留一部分志愿军力量,心里才踏实。
经过中国领导人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和保证,明确表达了中国持续支持和友好的意愿,朝鲜方面最终才点头答应。
回国指令很快由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发出,具体撤退的重任落在了杨勇司令员肩上。
志愿军人数庞大,想一下子全部撤走不现实。一些具体事务也要和朝鲜方面细细商量才行。
杨勇有条不紊,先处理了前期部分人员的撤离工作。
1958年,当毛泽东主席再次访问朝鲜时,中朝双方最终敲定了详细的撤离方案和后续安排。杨勇随即开始了全面的部署,把志愿军分成几批,有计划地、分批分次地踏上回家路。这个回国的日子杨勇心里另有深意。
原本计划上半年撤出主要力量,但杨勇特意向领导提出了一个请求:最后一批战士能不能安排在10月份撤?这源于他心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十月,正是1950年志愿军奔赴战场的那个十月。整整八年了,从出征到凯旋,若能在这个满含象征意义的月份,让最后一批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意义非同一般。
这个充满情感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同意。
随着离开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朝鲜人民得知中国战士要走的消息,那份不舍如潮水般涌来。
大家自发行动起来,把家里好吃的好用的,像珍藏的鸡蛋、新打的年糕、精心酿的米酒,一股脑儿地往战士们手里塞、往军装上挂,那份情谊炽热烫人。
场面感人至深,许多战士都红了眼眶。杨勇代表志愿军,把写着“中朝友谊万岁”的锦旗郑重地交给了朝鲜政府和人民。
朝鲜方面也给了最高规格的送别。金日成亲自主持盛大国宴为志愿军将领饯行,还把一本厚厚的签名册交到杨勇手上。
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名字,代表着将近七百万普通朝鲜百姓的感谢和不舍。
在告别宴会上,杨勇动情地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是打出来的、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这份情谊地久天长。
临行前一天,杨勇带着留下的将士们,最后一次来到了位于平安南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这里的每一块墓碑下,都长眠着未能归乡的战友。
他们为了和平,为了战友,也为了身后这个国家和朝鲜的土地,永远留在了这里。
其中,也包括毛泽东主席的儿子。这些年,杨勇自己还有他的小儿子,都时常会来看看,说说话,扫扫墓。想到就要离开这片浸染着战友鲜血的土地,告别那些安息在此的英雄,在场的每一个人心头都沉甸甸的。杨勇特意托付看守陵园的老人,一定要好好照看战友们的安息之地。
老人也含着泪答应下来。
战士们坐上回国的列车,心里装满了朝鲜人民的深情,脑海里是战友们熟悉的面孔。
火车开进了北京的站台,景象让人心头一震:天安门前广场上站满了人,黑压压一片。老
百姓们挥舞着小旗子,高喊着欢迎志愿军英雄回家。杨勇也被这场面深深打动,一边走一边忍不住也向人群挥手致意。
接下来,志愿军的高级代表被接进了怀仁堂。毛泽东主席看见进来的主要是领导和英雄模范,立刻招呼杨勇:“其他的战士呢?都叫进来!大家一起嘛!”等到战士们齐刷刷站好,整个场面都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主席身上。
主席的眼神扫过每一张饱经风霜却精神抖擞的脸庞,用他那独特的嗓音,关切地问道:“都回来了吗?”这句话声音不高,分量却十足,像一道暖流直击人心。就这么简单几个字,瞬间让这些在战场上枪林弹雨里都不曾眨眼的硬汉子们,眼眶发热,鼻子发酸。这份关怀,让他们真真切切感觉到回家了,被最亲的人惦记着呢。
回国后的志愿军们像水一样,融入了祖国建设的大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