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王近山率部伏击日军,歼敌100多人,战后,战士们在打扫战场时,却发现

靖江的过去 2025-07-10 20:28:21

1943年,王近山率部伏击日军,歼敌100多人,战后,战士们在打扫战场时,却发现:“缴获的军刀有100多把,步枪却只有几十条!” 王近山时任八路军第 129 师 386 旅旅长。 当时,抗战局势紧张,王近山率部打完胜仗后,却发现了这件怪事,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呢? 1943 年秋天。日军疯狂 “扫荡” 太岳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也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矛头直指陕甘宁边区。 王近山接到命令,带 16 团赶赴延安保卫党中央。他们日夜兼程,顺利通过日军两道封锁线,10 月 22 日抵达山西临汾东北的韩略村附近。 韩略村本是 16 团的隐蔽集结点,没安排作战任务。可王近山走访时,觉得这儿可能有战机。 地下交通站和群众送来消息:韩略村附近的临屯公路,每天有日军车辆往来,警戒松懈,24 日会有个日军军官中队经过。 王近山知道,战机很重要,必须好好把握。虽然,陈赓旅长叮嘱过尽量不恋战,速去延安。但他身经百战,果断决定暂缓行军,准备给日军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 23 日,王近山带 16 团指挥员侦察韩略村西南地形。发现一段公路是伏击好地 —— 敌人必经之路,两侧是两丈多高的陡壁,方便隐蔽。 韩略村离敌占县城近,村东制高点有日军据点,战斗打响后定会有增援。但情报显示,县城机动兵力已被调走,能调动的不多。 这儿群众基础好,16 团千余官兵隐蔽集结,没被发现。王近山和指挥员商量后,都觉得这仗能打,也该打。 为稳妥,王近山让辎重先转移到安全地带,留下 4 个连参战。他部署:9 连拦敌头,配合民兵监视村东据点;6 连截敌尾,阻击临汾方向援军;4、5 连在公路两侧陡壁,开打后分割合围敌人。 10 月 24 日凌晨 3 点,各伏击分队进入阵地。战士们管好灯光声响,修阵地,用高粱秆、玉米秸伪装,静静等待。 早上 8 点左右,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王近山举望远镜一看,13 辆汽车 ——3 辆小汽车、10 辆大卡车,排成队朝伏击圈开来。 日军一路没派警戒哨,毫无防备地钻进八路军设好的 “口袋”。 两颗红色信号弹升空,6 连率先攻击。战士们用手榴弹、掷弹筒击毁最后一辆汽车,封死敌人退路。 日军先头车队想加速冲出伏击圈,被 9 连迎头痛击。刹那间,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交织,日军乱作一团,纷纷跳车找掩体。 这股日军火力不强,只有 1 挺重机枪和 2 挺轻机枪偶尔还击。有些日军没来得及拿步枪,就被手榴弹炸倒。 原来,这不是普通部队,是冈村宁次组织的 “战地观摩团”。里面有 1 名少将、6 名大佐,其余是中队长以上军官和日本士官学校学员。 他们来观摩对太岳根据地的 “扫荡” 战术,没想到撞进了八路军埋伏圈。 赵大兴带三营冲下陡壁,展开白刃战。他挥刀砍倒三个日军,忽见一个日军军官举刀砍向小战士。 “住手!” 赵大兴大喊,纵身扑过去将小战士扑倒。日军军官的刀擦着他头皮划过,他顺势一滚,大刀劈向对方脖子。 “噗” 的一声,这名日军军官丧命了。他没有就此止步,继续冲向其他敌人。 战斗持续,被围日军收拢兵力反扑,想抢占有利地形固守待援。王近山意识到,拖下去不利。 他下令部队猛冲猛打,不惜代价速歼被围之敌。 危急时刻,5 连指导员郑光南看到七八个敌人利用半截窑洞顽抗,用机枪封锁道路,部队受阻。 他抱起集束手榴弹,毫不犹豫扑向敌火力点。一声巨响,敌人机枪哑了,郑光南却壮烈牺牲。 战士们悲愤交加,高喊为指导员报仇,奋勇冲向日军。 经过一个半小时激战,16 团歼灭 100 多日军。打扫战场时,战士们见军刀 100 多把,步枪 80 多条,议论纷纷。 王近山蹲身查看军刀,忽见刀柄刻着 “服部直臣”。他猛地站起,惊讶道:“这是日军少将的佩刀!” 大家这才知道,消灭的是日军 “战地观摩团”。 王近山拿着军刀沉思。这仗虽违抗陈赓命令,却给日军沉重一击。100 多日军军官死亡,打乱了冈村宁次的计划,为太岳根据地反扫荡争取了宝贵时间。 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称赞道:“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 陈赓表面批评王近山违抗军令,私下却对身边人说:“近山这一仗,打得漂亮!比消灭 5 万日军意义都大!” 多年后,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的情节,就以韩略村伏击战为原型。 王近山,是一位被战友叫 “王疯子” 的猛将,用果敢和智慧,在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场战斗,展现了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看到优秀指挥员的决断力。王近山证明,战争中灵活应变、抓住战机,往往能扭转乾坤。 那些牺牲的烈士,鲜血染红了山河,英名刻在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韩略村伏击战的故事,会永远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象征。

0 阅读:0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