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的一个上午,一通电话改变了陈锡联将军的生活,军委办公厅通知他:儿子陈再文在桂林飞行训练中牺牲了,谁知陈锡联将军的回话让人肃然起敬。[凝视] 这位67岁的开国上将放下电话后,第一件事不是痛哭,而是默默整理儿子的遗物。当慰问组赶到时,他已经把陈再文的空军军官证端正地摆在桌上。 “老首长,您要节哀......”工作人员的话还没说完,陈锡联就摆摆手:“战争年代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一样。家里的事我来处理,你们放心。”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不给组织添麻烦。 陈再文是在执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转场训练时遇难的,战友们后来回忆,当时遭遇强对流天气,陈再文为了保住战机,放弃了最佳跳伞时机。这种选择,和父亲当年在战场上的作风如出一辙。 1937年,陈锡联带着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一口气炸毁了24架日军战机,那一战让他声名大噪,朱德亲自为他颁发“战斗英雄”奖章。从那时起,陈锡联就明白一个道理:军人的命,从来不完全属于自己。 这种理念深深影响着陈家的下一代,陈再文选择当飞行员时,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既然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准备好一切。”没有多余的叮嘱,没有特殊的照顾,一切按部队的规矩来。 儿子牺牲后的葬礼上,发生了让人难忘的一幕。时任空军司令张廷发看到陈锡联坚持要亲自捧骨灰盒,劝他注意身体。 老将军的回答让人动容:“当年在太行山,我们埋战友用的都是行军锹。现在组织给再文这么隆重的仪式,我已经很满足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陈锡联悄悄把儿子的全部抚恤金都捐了出去,直到1990年,湖北红安县教育局整理档案时才发现,有一笔捐给山区小学的钱,收据上写着“一个红军战士的心意”。 那段时间,陈锡联的身体并不好,就在陈再文牺牲前三个月,他刚做完前列腺手术。但即使在病床上,他仍然坚持修改炮兵训练大纲。护士发现,事发后连续几个晚上,病房的台灯都亮到凌晨,但第二天早上,被子永远叠得整整齐齐。 这种坚韧来自革命年代的磨练,1929年,14岁的陈锡联揣着半块红薯参加赤卫队时,就知道革命不是儿戏。 长征过草地时,他把最后的粮食分给伤员,自己啃了七天树皮。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面对儿子的牺牲时,首先想到的是大局。 晚年的陈锡联经常对孙子说:“你爸爸是为国尽忠,这是咱们陈家的光荣。”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有的只是一个老兵对使命的理解。 1999年6月10日,84岁的陈锡联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临终前,他特意交代:葬礼上要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不要奏哀乐。 当铿锵的旋律在八宝山响起时,很多老战友都说,仿佛又看见了那个端着机枪冲锋的“小钢炮”。 从放牛娃到开国上将,从失子之痛到泰然处之,陈锡联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军人的品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这一代人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轻,把国家的需要看得很重。 今天回头看陈锡联的选择,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境界,撑起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脊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默默承担。正如陈锡联在回忆录中写的那样:“共产党员的眼泪,只能往心里流。” 这句话,道出了一代军人的心声,也为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信源: 【红色家风】第七期·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 陈锡联——澎湃新闻、《解放军报》1982年4月28日、《陈锡联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开国将帅实录》(解放军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人民日报》1999年6月11日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