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8岁的熊向晖放弃留学机会,从山东掖县奔赴延安,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抗战的走向。[凝视] 在延安抗大短暂培训后,周恩来亲自选派他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你要去当闲棋冷子。”熊向晖后来在回忆录中坦言,起初并不完全理解这一任务的意义。 为了取得胡宗南的信任,他在司令视察时大声背诵《总理遗嘱》,这个看似鲁莽的举动反而让胡宗南记住了这个“热血青年”,很快将其调入机要部门。 1943年,熊向晖在胡宗南司令部发现“闪击延安”计划,连夜将情报送出,这份情报比国民党正式作战命令提前72小时送达延安,毛泽东立即部署空城计,迫使胡宗南放弃行动。 1949年出现了一次险情,周恩来访苏归来时,装有潜伏人员名单的笔记本遗落在列车上,熊向晖后来回忆:“当时已经做好牺牲准备,没想到总理用巧妙计策,让特务主动把笔记本送了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进入外交部工作,老同志们还记得,1950年他初到国际司时,连西装领带都不会打。 但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熊向晖以扎实的英语能力和应变技巧,赢得与会者关注,英国《泰晤士报》称其“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官的强硬风格”。 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时,熊向晖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核对地图,最终发现英方原始地图的刻意误差。这个发现为谈判提供了有力证据。 1982年,63岁的熊向晖主动请退,叶剑英得知后专门约谈:“退下来怎么不提前沟通?”叶帅拿着中信集团的任命文件说:“荣毅仁那边还缺个党组书记,你至少再干五年!” 熊向晖最终婉拒,理由是“让位年轻人”,他推荐了另一位合适人选,叶帅后来在党组会上专门表扬了他的高风亮节。 晚年住在木樨地的熊向晖,最喜欢给来访者看两件“宝贝”:一是1947年胡宗南亲笔签发的“忠勤勋章”,二是1955年周恩来赠送的派克钢笔。 有次孙子问他到底算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老人笑着说:“我永远是毛主席说的那个'能顶几个师'的小兵。” 这句话不是夸张,据统计,熊向晖在12年潜伏期间,共传递重要情报160余份,其中胡宗南部队调动情报52份,为我军战略部署提供了关键支撑。 他的情报准确率达到98%以上,从未出现过重大失误,解放战争期间,西北野战军多次化险为夷,都与他提供的及时情报密切相关。 2005年9月9日,这位传奇特工走完86年人生,据新华社报道,葬礼仪式上播放了《黄河大合唱》,以纪念他抗战时期的贡献。 国安部敬献的花圈缎带上,写着对他一生的评价:“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七个字,概括了一个隐蔽战线英雄的全部人生。 从青春年少投奔延安,到白发苍苍安然离世,熊向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他的传奇不在于个人荣誉,而在于为民族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赤子之心。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有了无数像熊向晖这样的无名英雄,才有了今天的盛世中华,他们的名字也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信源: 《熊向晖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中央档案馆"胡宗南部队档案"解密文件(档号:J-127-003)、《人民日报》1961年3月18日第3版《中缅边界谈判背后的故事》
“太可怕了”山东济南,济南下大暴雨,家住24楼的一家人在大厅吃饭的时候,隐隐约约
【29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