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名解放军师长,大腿根部受伤住院。这时,一19岁女护士来到他的病房,给他换药。谁知,师长竟连连摇头说:“换男护士来!” 1947年那会儿,解放战争打得正激烈,部队里伤员多得不得了。后方医院忙得像锅粥,医生护士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这位师长是个打仗的好手,带兵冲锋时挨了一枪,子弹打在大腿根儿附近,伤得不轻。送到医院时,血都染红了担架,疼得他直咬牙,可硬是一声没吭。医生赶紧给他做了手术,好歹保住了腿。可接下来换药的事儿,却出了点小插曲。 医院里护士大多是女的,男护士少得可怜。负责给师长换药的小护士才19岁,刚从培训班出来没多久,手脚麻利,人也挺机灵。她拿着纱布酒精往病房一进,师长却皱着眉摆手,说啥也不让她碰,非得让医院找个男护士来。护士愣了,医生也纳闷,这要求听着挺稀奇,毕竟那年代谁还挑这个啊,能治伤就不错了。 师长为啥这么坚持呢?其实也不难猜。那时候的人观念老派,尤其是部队里出来的汉子,讲究个男女有别。大腿根儿这地方,离得太敏感,女护士再年轻再专业,他心里也过不去那道坎儿。加上他是个带兵的人,平时威严惯了,哪好意思让个小姑娘给自己处理这么私密的地方。这事儿搁现在可能觉得好笑,可在那年代,真挺常见的。 医院那边没办法,只好四处找男护士。好不容易调来一个,师长这才松了口气,配合着把药换了。小女护士也没生气,反倒觉得这师长挺有意思,倔得像头牛。她后来跟同事聊起来,还笑说:“这大老粗,真拿他没办法。”不过这事儿传开后,大家对师长的印象倒多了几分人情味儿——原来这硬邦邦的军人,也有害羞的时候。 这故事听着简单,可背后反映了不少东西。那时候打仗,条件苦得不行,医院里缺药少人,连纱布都得省着用。师长受伤住院,表面上是病人,可他心里还是个兵,硬气归硬气,却也带着点普通人的心思。女护士呢,虽然年轻,但干活不含糊,面对师长的“刁难”也没啥怨言,反倒挺理解。这不就是战争年代的缩影吗?每个人都在自己位置上扛着,互相体谅着往前走。 再说说医患关系吧。现在咱们看病,医生护士都专业得很,啥性别早没人在意了。可1947年那会儿,观念不一样,信任得一点点磨出来。师长不愿意让女护士换药,不是瞧不起人,而是他自己的底线在那儿摆着。小护士也没觉得被冒犯,反倒顺着他的意思来,这中间其实透着点相互尊重。战争把人逼得紧绷绷的,可人性里的温情,总能在这种小事儿上冒个头。 还有个角度值得想想。师长这人,打仗时不怕死,可面对换药这点小事,却“怂”了。这说明啥?人呐,再硬也有软肋。那年代的军人,不是铁打的机器,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会脸红害羞。女护士年纪小,兴许都没往别处想,可师长自个儿先把自己框住了。这种细节,才让历史活了起来,不光是枪炮声,还有人味儿。 这事儿后来咋样了呢?师长伤好后回了部队,接着打仗去了。小女护士也继续在医院忙活,救了不知道多少人。两人没啥后续,可这一个小插曲,却让人记了好多年。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那种夹在战火里的小故事,越琢磨越有滋味。 其实那时候,像师长这样的人多着呢。部队里出来的,骨子里有股傲气,可生活里也有憨憨的一面。女护士们也一样,年纪轻轻就上了前线,啥苦没吃过,可照样干劲十足。这帮人凑一块儿,才撑起了那段艰难岁月。咱现在想想,真挺佩服他们的。 再说远点,1947年的中国,乱成一团,普通人日子不好过,军人就更别提了。师长受伤住院,算不上啥稀罕事儿,可他跟女护士这点小摩擦,倒让人看见了战争之外的另一面。那时候的人,活得糙,可心不糙。师长不愿意让女护士换药,不是啥大事,可这选择背后,是他对自己身份的坚持,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小女护士没计较,也说明她心大,能扛事儿。这不比现在的鸡毛蒜皮强多了? 聊到这儿,咱也别光看热闹。那年代的医患关系,跟现在比,肯定有差距,可也有值得学的地儿。师长跟女护士之间,没啥勾心斗角,就是实打实的相处。互相理解,互相让步,这不就是人跟人打交道的根本吗?现在医疗条件好了,观念也变了,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不是还得好好留着?
1947年,一名解放军师长,大腿根部受伤住院。这时,一19岁女护士来到他的病房,
小史论过去
2025-07-07 16:33:11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