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皇上曾问过他一个问题:“你贪污了国家那么多钱,花得完吗?”谁料和珅仅说了一句话,就让皇上愣住了。 和珅1750年出生在满洲一个不算有钱的家庭,小时候日子过得挺苦。他三岁没了妈,十岁没了爹,继母对他不好,家里穷得叮当响,只能四处借钱过活。不过这家伙脑子好使,九岁进了咸安宫官学,跟着名师学了不少东西,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全会,儒家书读得滚瓜烂熟,写诗画画也不赖,老师都夸他聪明。 1772年,22岁的和珅靠着家里世职当了个小侍卫。次年,乾隆出去溜达,轿子旁的下人没及时撑伞,乾隆发火,甩了一句《论语》里的典故问谁的错。没人敢吱声,和珅站出来答得头头是道,乾隆一听,觉得这小子有料,立马对他刮目相看。从那以后,和珅的仕途就跟开了挂似的,1775年当上御前侍卫,1776年27岁就升到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权势大得能在紫禁城里骑马。后来他儿子还娶了乾隆的小女儿,君臣关系铁得不行。到1790年,和珅管着户部、吏部、兵部,财政军事一把抓,成了朝堂上说一不二的人物。 和珅能爬这么高,靠的可不只是脑子,还有他那套敛财的“本事”。这家伙贪起来一点不含糊,卖官卖爵、收贿赂是家常便饭。他还搞了个“议罪银”的花招,啥意思呢?就是官员犯了错,可以拿钱赎罪,这不就是变相鼓励大家一块儿贪吗。他还把手伸进盐业、丝绸这些赚钱的买卖,垄断市场捞油水。据说抄家时,他家财产值11亿两白银,国库一年才收不到1亿两,他一个人顶了十几年国库,这得有多夸张! 和珅花钱也大手大脚,日子过得比皇帝还滋润。家里丫鬟一大堆,干活细到有人专门给他切葱花。早上吃珍珠粉当早餐,一颗珍珠几千两到上万两不等,还得用金子包着放锦囊里,就怕坏了“灵气”。吃饭更离谱,菜都得丫鬟喂到嘴边,自己连筷子都不碰。这生活,简直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 和珅这么贪,乾隆不可能不知道,可为啥不管呢?因为乾隆晚年也好不到哪去。这老头喜欢铺张,修园林、打仗、巡游,花钱跟流水似的,国库早就撑不住了。和珅呢,就成了他的“钱袋子”。他知道乾隆爱啥,书法练得跟皇帝差不多,乾隆的诗他都能背下来,办事还利索,钱总能弄到手。乾隆呢,表面上退位当太上皇,其实还抓着大权不放,对和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珅贪的钱,有不少是给乾隆花的,两人一拍即合,朝政也越来越烂。 1799年,乾隆一死,嘉庆憋了多年的火终于爆发。他立马把和珅抓起来,亲自问话:“你贪了那么多钱,花得完吗?”和珅倒挺冷静,说:“这些钱不是都给我自己用的,是为先皇干活花的。”这话啥意思?他是说乾隆晚年花销太大,国库没钱,他才四处搞钱顶上。嘉庆一听,愣住了,因为他知道老爹确实花得多,可这不代表和珅就能随便贪啊。嘉庆气得不行,觉得这家伙不光贪,还敢拿先皇当挡箭牌,罪加一等,立马定了死罪。 和珅一死,家被抄了个底朝天,抄出来的钱塞进国库,老百姓都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趁机搞了个“咸与维新”的改革,清算和珅的党羽,提拔干净的官,号召大家说实话,还削了宫里的开支,想把朝政整顿整顿。 可这改革没啥大用。清朝那时候已经烂得太深,官场贪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靠几下狠手治不了根。白莲教造反打了九年,花了一堆钱才压下去,军队也废了。外交上,嘉庆还死守着闭关锁国,1816年英国人来提通商,他一口回绝,啥机会都没抓住。到他1820年去世,国库还是空的,老百姓怨声载道,外国的威胁也越来越近。和珅死了,清朝照样往下坡路滑。 和珅贪成那样,乾隆惯着不管,谁的锅更大?嘉庆使劲改也没救回清朝,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大家有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块儿琢磨这段历史的教训。
乾隆把一张白纸甩到纪晓岚面前,语气不容置疑:“给朕宣读诏书。”满朝大臣都愣住了,
【7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