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抛出了一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猜测:“印度这是想学中国搞基建狂魔?但中国为啥不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哪里是“大项目”,分明是个“大火坑”!
从规划上看,印度的高铁计划确实规模不小,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事情并不简单。回顾印度以往的类似项目,过程一向不太顺利。比如日本和印度共同推进的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本被当作典范宣传,但最终推进得非常慢,工期推迟、征地困难、采购流程反复,合同修改不断。日本方面多次表达不满,但实地进展依然一拖再拖,计划与现实差距巨大,合作各方都疲惫不堪。这种情况让其他潜在合作伙伴看到了巨大的风险。
中国高铁这些年发展迅猛,技术、造价和施工周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外的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都是中国高铁实力的生动体现。我们不仅能建,还能运营和后期维护,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中国高铁并不是造不出,而是对市场环境有成熟的判断。
做国际基建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如果碰上商业环境不稳定的国家,麻烦事特别多。印度本身行政效率有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策还经常变动,这对外来企业来说都是潜在风险。在印度做高铁,不仅仅是修路铺轨那么简单,土地征用、配套设施建设、政企协作,每个环节都可能遇到预料之外的问题,出了问题解决起来很难,成本无法精确控制,收益也难以保证。许多企业在这些细节里吃了亏。
印度在很多项目招标时规则变动频繁,合同的法律保障力度也有限。一旦遇到政府换届或者政策调整,项目推进节奏就会受影响,甚至不得不重新修改合同。这样一来,不仅工期被耽误,资金回收也随时可能受到影响。曾经有不少外企在印度参与基建,结果遇到工程拖延、结算变卦,甚至中途被迫停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前车之鉴。
中国企业近几年“走出去”越来越注重风险评估,光凭合同金额大,谁也不会冲动决定。像高铁这种投资大且涉及长期运营的项目,更加不能只盯着账面数据。现在企业更关注后续能否按合同结算、项目风险能否受控。如果这些做不到,反而容易砸了自己的牌子。在印度这种规则模糊、维护权益难度大的项目上,持谨慎态度非常正常。
有人说不接印度高铁是不是失去市场机会?其实现在的国际高铁市场早就不是拼低价抓规模的粗放竞争了,而是讲求长期盈利、合规经营和品牌口碑。如果项目本身风险太大,还可能收不回本钱,技术再强大也无济于事。对中国高铁来说,能在东南亚、欧美一些规范市场实施重要项目,才是真正的含金量。印度市场目前的政策和环境,远没到适合外企长期投入的阶段。
高铁行业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复合型产业,一个大单不只是企业收入那么简单,更是对国家品牌、资源配置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考验。风险高的项目一旦做砸了,损失都不是账面金额能表述的。对中国企业来说,只有做好风控,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真正的高铁产业强国懂得权衡利弊,知道哪些机会值得去争,哪些坑队友的项目要留个心眼。在全球市场,不是技术越强就要无条件承担所有风险,而是在合理规则下才能实现各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