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虽然结束,但以色列面临的重建难题才刚刚开始。这次冲突让以色列意识到,最大的经济损失不是军费开支,而是被炸毁的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重建费用。
军费开支虽然高昂,但是一次性的。比如“铁穹”导弹每枚5万美元,“箭-3”导弹更是高达400万美元,一天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然而,重建费用才是真正的“无底洞”。
特拉维夫、海法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被导弹击中,写字楼被炸成危楼,拆除和重建的成本极高。以色列的经济命脉——高科技产业园区、芯片实验室也遭到重创,整个国家的经济齿轮都卡住了。
重建的费用更是天文数字。以色列媒体统计,这次冲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20亿美元,如果算上民事赔偿等间接损失,可能高达200亿美元。以色列民众已经提交了超过41000项索赔,其中33000份涉及建筑物损坏,政府至少要支付15亿美元的赔偿。还有15000名被迫撤离的居民,政府不仅要支付他们的酒店住宿费用(目前已经花了2900万美元),还要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支付租金,直到他们的房子重建完成。
以色列的财政状况本来就不乐观,2024年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GDP的6.9%,政府总支出中有1000亿新谢克尔(约合270亿美元)用于战争。2025年的预算中,虽然额外拨款370亿新谢克尔用于北部的恢复和重建,但这相对于庞大的重建需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政府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挪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预算,结果惹得民众怨声载道。
美国虽然给了以色列不少军事援助,但这些钱都是用来买武器的,和重建没啥关系。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要么不愿意得罪伊朗,要么自身经济也不景气,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帮以色列重建。
以色列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但建材价格飞涨,运费也跟着水涨船高,很多国家还因为冲突不愿意跟他们做生意,这让重建成本又增加了一大截。劳动力短缺也是个大问题,冲突爆发后,大量外籍劳工逃离以色列,本地工人又被征召入伍,剩下的劳动力根本不够用,建筑工地上冷冷清清,原本几个月就能修好的房子,现在可能得拖上一年半载。
高科技产业也受到重创,工程师们要么被征召入伍,要么因为担心安全问题离开了以色列,剩下的人在家办公效率也不高,英特尔的晶圆厂虽然还在硬撑,但物流中断、材料短缺,投产时间一推再推。旅游业更是惨淡,原本热闹的特拉维夫港口、耶路撒冷旧城,现在冷冷清清,游客数量锐减。农业因为劳工禁令,收成大幅下降;制造业供应链断裂,工厂不得不停工。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物价飞涨,失业率攀升,吃饭都成了问题。
就算现在停火了,特拉维夫要恢复元气也得5年时间,这5年里,经济停滞、人才流失,损失根本没法算。军费是一次性的,可重建是长期消耗,拖垮的是以色列的经济命脉。
这场冲突给以色列上了一课:战争的代价远远不止于战场上的枪炮导弹,城市的重建和经济的恢复,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国家承受力的关键。希望以色列能早日从这场灾难中走出来,也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冲突,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