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去世的第2天,和鲁迅反目成仇13年的弟弟周作人,若无其事地去学校

谦与谦寻 2025-07-06 22:37:38

1936年,鲁迅去世的第2天,和鲁迅反目成仇13年的弟弟周作人,若无其事地去学校上课。课上,周作人讲到颜之推的《兄弟篇》,他的眼眶突然发红,想起和鲁迅断交的那天。 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兄长的死讯,社会名流纷纷撰文悼念,而他作为鲁迅唯一的亲弟弟,没有去吊唁,没有发一言,只是走进了燕京大学的课堂,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 可偏偏就是这堂课,出卖了他伪装的平静。当兄弟二字从自己口中念出,讲台上的他,终究还是没能绷住。 那双瞬间通红的眼眶里,究竟藏着些什么?是十三年不曾往来的怨恨,还是迟来的悔意? 他们曾是文学史上最令人艳羡的兄弟。一同在绍兴的三味书屋启蒙,一同感受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世态炎凉。 后来,他们又一同远渡东瀛求学,在异国他乡,怀揣着同一个梦想,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人。 那时,哥哥鲁迅是弟弟眼中最坚实的依靠,他会牺牲自己的学业回国谋事,只为供养还在日本留学的弟弟和他的日本家眷。 他们彻夜长谈,合作翻译《域外小说集》,立志将东欧弱小民族不屈的文学之声带入中国。 那是他们并肩作战的黄金时代,是新文化运动中猎猎作响的两面旗帜。 这份手足情深,在1919年达到了顶峰。鲁迅倾其所有,在北京买下了八道湾11号那座宽敞的院落,想要为周家在北京扎下一个稳固的根。 他是一个操心的大家长,把采光最好、院子最大的后院留给弟弟一家,甚至体贴地为日本弟媳羽太信子将房间改造成日式格局,而自己和母亲则屈居于前院。 那时的八道湾是民国文人圈最著名的文化沙龙,鲁迅在这里写出《阿Q正传》,周作人也在此完成了他最重要的散文创作。 兄弟俩一同会客,一同出游,一同为这个大家庭的未来擘画蓝图。 然而,乌托邦的坍塌,往往来得猝不及防。仅仅四年后,这个由鲁迅亲手构建的家庭梦想,便在一封信中断裂。关于兄弟失和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成了一桩著名的历史悬案。 有人说是经济纠纷,源于弟媳羽太信子花钱无度,让主要负责家庭开销的鲁迅不堪重负。也有人说,是鲁迅与弟媳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无论真相如何,结果是确凿无疑的。1923年的那个夏天,周作人亲手递给鲁迅一封信,上面客气又疏离地写着鲁迅先生,并冷冷地告诉他:“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院里来。” 鲁迅后来对许广平解释过一个笔名宴之敖的含义:“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 他默默搬离了那个曾寄托他全部家庭理想的院子,从此,兄弟二人同住北京,却老死不相往来。 说到底,他们或许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从口味上就能窥见一斑。 哥哥鲁迅酷爱甜食,喜欢浓烈的味道,正如他的文字辛辣、滚烫,匕首投枪直击人心,要的是猛烈地唤醒麻木的灵魂。 而弟弟周作人则偏爱苦茶的清淡,推崇食物的本味,这恰如他的散文平和冲淡,追求的是个人书斋里的闲适与趣味。 决裂之后,这两种性格将他们推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鲁迅南下上海,投身于更激烈的战斗,成为了左翼文坛的旗手,一个永不妥协的战士。 而周作人则留守北平,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苦雨斋,在文字里构建起一个远离风暴的桃花源,成了一个与现实若即若离的隐士。 如果命运只是如此分野,那也只是一场令人扼腕的文人悲剧。 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在经历了一场神秘的枪击案后,周作人最终选择出任伪职,成了世人眼中的文化汉奸。 他晚年曾辩解,自己是受校长所托留守,为保全北大校产,但这并不能洗刷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鲁迅曾评价他昏,说他不知外事,或许正是这种性格上的软弱与拎不清,最终导致了他人生悲剧性的结局。 信息来源:《鲁迅的门牌号》

0 阅读:1851

评论列表

天力机械

天力机械

27
2025-07-07 08:02

周建人是谁的弟弟?张口胡编

东莱先生

东莱先生

22
2025-07-07 00:06

周作人不是鲁迅唯一的弟弟,还有小弟弟周介人。

远方的思念

远方的思念

20
2025-07-07 10:57

跟小日本女人扯在一起的能有什么好的,都是一个爹妈生的咋的差距这么大呢!

用户17xxx01

用户17xxx01

5
2025-07-07 18:51

那日本婆娘又丑又悍又肥胖还没文化,周作人眼睛和脑子都有问题,当汉奸符合他的水平

悟心

悟心

4
2025-07-07 17:21

周作人这个汉奸。

用户15xxx69

用户15xxx69

4
2025-07-07 17:12

周作人不应该是递上绝交信后,冷冷的说声,你买的房子我不住,我搬走了!

猜你喜欢

谦与谦寻

谦与谦寻

你是潮流的引领者,每一次亮相都惊艳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