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谦与谦寻 2025-07-07 14:51:38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当时的他身患重病,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还是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份建议书,诞生在1986年北京301医院的一间病房里。当时的邓稼先,刚刚做完直肠癌手术,身体极度虚弱,连正常坐着都成了一种奢望。 他只能艰难地将身体悬在一个汽车轮胎的内胎上,强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剧痛,与同事于敏、胡思得等人,一字一句地推敲着这份关系国家未来的文件。 发生了什么,让一位功勋赫赫的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如此拼命? 他嗅到了关门的危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已经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技术储备雄厚到了可以关起门来自己玩的程度。 这些核大国也许很快就会调转枪口,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通过限制别人的方式,来永久固化自己的核霸权地位。 一旦条约生效,后来者再想通过实际核试验来发展和验证自己的技术,门就没有了。 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致命的。我们的核试验次数,不过三十余次,仅是美国的零头。许多关键技术,特别是核武器小型化、实战化的技术,正处在最关键的爬坡阶段,胜利在望,但还没完全拿到手。 如果此时被迫停下脚步,就意味着我们多年的努力可能功亏一篑,手中的核盾牌,威力将大打折扣。 要读懂这份建议书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就必须回看邓稼先走过的路。 1950年,年仅26岁的他,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就毅然放弃了康庄大道,登上了归国的轮船。 他与挚友杨振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走向了世界物理学的巅峰,一个则投身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1958年,一纸密令将他的人生彻底隐藏起来,他接到了那个放一个大炮仗的任务。从此,邓稼先这个名字,消失了整整28年。 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23岁的年轻队伍,在没有图纸、没有资料的困境下,靠着算盘、手摇计算器和堆满一整个房间的草稿纸,硬是为新中国敲开了原子弹的大门。 随后,又以惊人的中国速度,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实现了氢弹的突破。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戈壁滩的风沙为伴。 这份高瞻远瞩,正是用一次次亲临一线的实践和牺牲换来的。1979年,一次核试验失败,航弹从高空坠落,未引爆。 在辐射值爆表的危险区域,邓稼先推开所有人,说了一句:“你们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必须去!”他义无反顾地冲进现场,亲手捧起了那些致命的核弹碎片。也正是这一次,死神的种子在他体内悄然种下。 1986年的病房,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何说出那句:“这份材料,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因为这份建议书,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最后一次冲锋。 他预见了未来,还给出了破局之法。必须抢在关门之前,加快我们的核试验步伐,重点突破小型化技术,并大力发展计算机模拟能力,确保在没有实际核爆的未来,我们依然有能力维护和升级我们的核武库。 这份凝聚着血与火的建议书,很快得到了批准。 在其后的十年间,中国的核武器事业走上了一条加快发展的道路,技术水平实现了巨大飞跃。历史的走向,完全证实了邓稼先的预言。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果然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而就在此前不久的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这个日子的选定纯属巧合,却又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告慰,这一天正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忌日。 信息来源:科普青岛.科技人物 | 临终嘱咐 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

0 阅读:2
谦与谦寻

谦与谦寻

你是潮流的引领者,每一次亮相都惊艳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