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鬼子随即包围了他,可没想到,这位飞行员的举动让日军大为赞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8月的那场空战后,日军在收殓这位年轻飞行员遗体时,在他的飞行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封家书,信纸已经被汗水浸透,但那句"若战死勿恤"依然清晰可见,这位21岁的飞行员叫阎海文,他的帽子里还藏着一张来自南通姑娘刘月兰的纸条。 这些看似普通的遗物,后来却在东京掀起轩然大波,数月后,新宿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阎海文的飞行服、降落伞和随身物品被庄重地陈列在展柜中,成千上万的日本民众在展品前驻足,为这位年轻的中国飞行员默哀。 而这个故事要从六年前说起,1931年,15岁的阎海文亲眼目睹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沦陷,那时的他还是个乡下少年,家里五个兄弟挤在一间土炕上,但他总是盯着那张被红笔划掉的东北地图发呆,这道伤痕逐渐化作他心中的执念。 高中毕业后,阎海文决定报考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临行前,他和兄长抓阄定生死,抽中"空军"那个字条后,他连夜收拾行装,母亲默默往他包里塞了五个鸡蛋,她不懂什么战略,却知道儿子这一去,归期难料。 在航校的岁月里,阎海文成了最特别的学员,当其他人抱怨机舱像蒸笼时,他总是默默重复着起落训练,他不是最出风头的学生,却是最能坚持的那个,他把飞行笔记分享给每个战友,生怕有人因失误丢了性命。 在他的日记本里,反复写着"空军不是职业,是报仇的翅膀",他要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颗炮弹,狠狠砸向侵略者,毕业时,他在日记本上写下"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这句话很快就被他用生命践行。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这位年轻的飞行员此时已完成了六次战斗任务,第七次任务时,他驾驶着挂载五百磅炸弹的霍克III战机,冒着密集的高射炮火,直扑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这一去,既是复仇,也是救国。 轰炸任务完成后,阎海文的战机左翼中弹起火,他冷静地将燃烧的飞机转向苏州河方向,跳伞时却被东南风裹挟,降落伞把他送进了日军的天通庵阵地。 右脚踝扭伤的剧痛没有影响他的判断,这个在航校里以沉稳著称的年轻人,此刻展现出惊人的战斗意志,他先烧毁了航线图和密码本,接着用配发的勃朗宁手枪反击包围上来的敌人。 这场短促的巷战中,阎海文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五发子弹,五个敌人倒下,最后一颗子弹,他留给了自己,这个选择,让现场的日军集体陷入沉默。 日军中队长带人收殓遗体时,从飞行员证件上看到"阎海文,21岁"的字样,他们用白布裹尸,在坟前立下"空军勇士之墓"的木牌,这种罕见的敬意,源于这位中国飞行员展现出的非凡勇气。 消息传回日本后,《朝日新闻》刊登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报道,记者写道这位年轻的中国飞行员,用生命诠释了比武士道更高尚的气节,这篇报道在日本社会引发强烈反响,促成了后来在东京的那场特殊展览。 阎海文的牺牲,激励了更多中国青年投身航空事业,香港、东南亚的华人报纸纷纷报道他的故事,称他为"空军第一烈士",许多年轻人看完报道后,立即奔赴空军募招处报名。 在他的家乡辽宁北镇,乡亲们为他设立了"空军英烈纪念坊",虽然后来的战乱损毁了这座纪念碑,但阎海文的故事仍在乡间口口相传,据说,收到他遗物的南通姑娘刘月兰只说了一句:"他没给中国人丢脸"。 如今,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K40号英烈碑上刻着阎海文的名字,那块曾立于上海战场的"空军勇士之墓"木牌,早已泛黄,但被妥善保存在英烈馆的展柜中,它见证着一个21岁青年的抉择,也见证着那个年代中国空军将士的气节。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空军烈士阎海文:被击落跳伞后毙日军自尽
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5 20:39:21
0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