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5 20:39:21

1963 年,中国石油专家王德民教授因为长得太帅,好多女生追他,他烦得不行,就提了两个谈恋爱的条件:第一,结婚后,没时间陪女生逛公园;第二,女生不能打扰自己看书,这两个条件把很多女生都吓跑了,但有个叫王日英的姑娘没被吓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生在河北唐山,父亲是留美医生,母亲是瑞士人,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可不常见,小时候的王德民,一口流利的英语,却说不好中文,写汉字更是费劲,上小学时,他的中文成绩经常垫底,可这个爱较真的混血小男孩并不认输,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没多久就把成绩追了上来。   1955年高考,王德民考出了惊人的好成绩,他满怀信心报考清华北大,却因为一张准考证照片改变了命运,那张照片上,他高鼻深目的混血儿特征太明显,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成了他的"硬伤",最终,他去了北京石油学院,学的是石油开采工程。   有意思的是,这个看似遗憾的转折,反而让王德民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方向,在石油学院,他全身心投入学习,不仅课程成绩出众,还爱上了石油工程这门学问,1960年毕业时,学校想留他当老师,但他选择了更艰苦的道路——去大庆油田。   刚到大庆时,王德民又一次因为混血儿的长相遇到了"麻烦",别人都去做研究,他却被分到最苦最累的试井队,每天和工人一起搬重达百余斤的设备,测量油井数据,但他没有抱怨,反而在这份"苦差事"中发现了重要问题。   当时油田用的是国外的"赫诺法"计算油井压力,可这方法在大庆油田误差太大,王德民白天干体力活,晚上钻研计算方法,终于创造出了更适合的"松辽法",这个方法把误差降低了五倍,为油田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在事业蒸蒸日上时,王德民的个人生活也有了转机,不过,他找对象的方式很特别,那时候,因为长相出众又能干,很多姑娘都想接近他,他索性立下两个条件:结婚后不能指望他陪着逛公园,也不能打扰他看书学习,这两个条件把许多人都吓退了,但也让他遇到了真正理解他的王日英。   王日英是油田的统计员,为人踏实低调,她不在意王德民的"苛刻"条件,而是用实际行动支持他的工作,两人在1964年结婚,婚礼很简单,但开启了他们携手奋斗的人生篇章。   这就是王德民人生的上半场,从语言障碍到学习标兵,从被清华婉拒到在石油领域崭露头角,从不被看好的混血儿到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专家,他用实力证明,不是所有的转折都是遗憾,有时候,它们可能是通向更广阔天地的转机。   从1970年代开始,王德民在石油领域的成就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大庆油田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抽上来的液体,大部分是水,真正的油却没多少,这个问题让国际石油界都头疼不已。   王德民带领团队钻研"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他们发现用"聚合物"代替水往地下压,能把藏在岩石缝隙里的油"挤"出来,这项技术让大庆油田的采收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一般油田只能采出三成油,大庆却能采到七成。   这个成果震动了国际石油界,外国公司开出高薪想挖他,但王德民连眼皮都没抬:"钱是够花了,可这本事只给中国用,"这份执着,让他在198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到了1980年代,王德民又带队攻克了"限流压裂"技术,专门处理那些又薄又难采的油层,这项技术又为国家多收了几亿吨石油,1988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石油工程领域的第一人,但这些荣誉没有让他停下脚步,2000年退休后,他去了东北石油大学当教授,在那里,他手把手教学生,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到了2005年,已经快70岁的王德民还在搞研究,他研发的"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创造了新纪录,更让人吃惊的是,80岁高龄时,他还在推动"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技术的研究,并在2020年进入工业试验阶段。   回首王德民的一生,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专注和坚持,从小到大,他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学生时代是学习,工作后是科研,在这个过程中,妻子王日英的支持功不可没,她不仅照顾好家,还帮他整理资料,让他能全身心投入研究。   2013年,王德民年轻时的照片在网上走红,网友惊叹他"学霸版吴彦祖"的颜值,对此,他只是淡淡一笑:"外表算什么,真正值钱的是贡献,"   如今,王德民已近90岁高龄,但他的书架上仍堆满专业书籍,墙上挂着他和妻子在油田的合影,他常说,搞科研报国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追求。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