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杭州谭府,通房丫鬟李氏正在盛饭。她侍奉谭钟麟和正妻已33年,从12岁进府当粗使丫鬟,因手脚麻利被抬为通房,却始终脱不了站着伺候的规矩。端碗的手指磨出厚茧,坐下吃饭都是奢望。可这天,管家冲进来报喜,李氏手一歪,碗摔在地上碎了一地。正妻刚要斥责,谭钟麟却开怀大笑。
谭钟麟是咸丰年间的进士,做过两广总督,晚年退居杭州仍心系朝堂。他盯着地上的碎瓷片,想起在两广总督任上烧鸦片的旧事,那时他敢跟洋人硬刚,如今却对日俄在东北开战,朝廷“局外中立”的局面憋屈不已。正妻骂李氏“毛手毛脚”,他却瞅见碎碗片在青砖上摆成个“八”字,突然觉得这破碗破得蹊跷——就像摇摇欲坠的大清,不破不立或许才是出路。“碎碎平安,好兆头!”他摆摆手让李氏起来,破天荒没让她收拾碎片。其实他早明白,科举制度都快废了,自己那套主仆规矩还能守多久。
李氏蹲在地上捡瓷片,指尖被划破渗出血珠,却听见老爷喃喃自语:“当年我在湖南办团练,见过太平军砸祠堂;如今延闿中榜眼,怕是要去搞新政了。”这话里的无奈,比碗碎的声音还沉。更让人意外的是谭延闿——这位新科榜眼后来真成了革新派,主张立宪,还在民国当过行政院长。
而李氏在谭府的日子,从那天起悄悄变了样:正妻虽仍板着脸,却默许她坐着缝补衣物;管家见了她,也少了几分颐指气使。有人说这是沾了谭延闿的光,可老佣人心里清楚:谭老爷那次笑,不是笑碗碎,是笑自己守了一辈子的规矩,到底败给了世道。
李氏临终前跟养女说:“那年老爷看我的眼神,不像看丫鬟,倒像看一面破镜子。”这话传到外面,懂行的人都叹气——1904年的那个碎碗,碎的何止是瓷器,分明是千年未变的主仆伦常。当谭钟麟的笑声混着瓷片碎裂声散在杭州老宅里,谁都没料到,这竟是封建礼教崩塌的第一声脆响。
如今再看这段往事,那只摔碎的碗倒像个历史的隐喻:当旧时代的规矩被意外打破,有人看到的是灾祸,有人却从中窥见了变革的契机。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