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是清朝唯一明立又两度废黜的储君。弘皙,是胤礽的长子,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

晗宇说历史 2025-07-04 17:17:07

胤礽是清朝唯一明立又两度废黜的储君。弘皙,是胤礽的长子,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弘皙的身份是康熙朝的“皇长孙”。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其父胤礽被彻底废黜圈禁。这一事件发生时,弘皙十八岁,已经成婚。 康熙待这位长孙依然优渥,在众多皇孙中,弘皙所受圣眷尤隆,地位特殊。弘皙本人文武兼备,待人接物颇有声誉,不仅朝中官员称赞,民间也有“皇长孙贤”的说法。 康熙对弘皙的偏爱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弘皙私下托人仿制了一条只有宫廷才能使用的珐琅火链,这明显违规。事情败露后,涉案工匠和太监都受到了严厉惩罚(带枷杖笞、流放),但作为主使的弘皙,康熙却未予追究,显然是不想让他本已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雍正继位后,打压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但对废太子胤礽一家相对宽待。胤礽仍被圈禁,其子弘皙则被封为理郡王。这一安排具有安抚宗室的意图。 胤礽去世后,雍正追封其为理密亲王,并按皇太子规格安葬。雍正六年(1728年),弘皙承袭了理亲王爵位。 然而,雍正给予的恩惠并未换来弘皙的感激。相反,弘皙内心充满了愤懑。或许是因为父亲曾是储君,或许是康熙昔日的宠爱让他滋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再加上雍正继位过程中流传的种种非议,弘皙深信这位“四叔”的皇位来路不正。雍正处置政敌手段严厉,胤禩、胤禟等人的结局便是明证。弘皙见此情形,深知公开表露不满的后果,只得将怨怼强压下去。 乾隆皇帝登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乾隆推崇祖父康熙的宽仁治国理念,并以之为榜样。乾隆下诏实施“亲亲睦族”,旨在前朝受惩宗室得以翻案,其爵禄身份亦获恢复。此诏一出,皇族亲贵与朝臣多表赞同 恰在此时,发生了一件关乎国本的大事。乾隆帝嫡长子永琏(富察皇后所生),深受雍正、乾隆两帝钟爱,惜于乾隆三年早夭乾隆曾秘密立永琏为储君,并将密旨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永琏的夭折意味着储位空悬。乾隆不得不公开取出密旨,并告知了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等几位重臣。 储君的空缺,弘皙压抑已久的野心终于显露出来了。乾隆的宽松政策给了他一定的活动空间。当他得知东宫无主后,开始不安分起来,与庄亲王允禄(康熙第十六子)、恒亲王允祺的长子弘升、怡亲王允祥的长子弘昌、以及允禄的儿子弘普等人交往密切,行为“诡秘”,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允禄性格内向,喜好算学音律,政治上并不敏锐,正是他无意中向弘皙透露了乾隆曾密立永琏又夭折的消息。弘皙能获得这些身份显赫的宗室成员同情甚至支持,一方面说明他善于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雍正时期对宗室的高压政策确实积怨颇深。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开始着手处理这些不安分的宗室。他首先以“诸处夤缘,肆行无耻”(四处钻营,行为不端)的罪名,将弘升革职锁拿审问。以此为突破口,很快牵连出弘皙、允禄、弘昌、弘普等人。 起初,乾隆认为弘皙的主要问题在于“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叵测”,即心怀不满,但并未发现实质性的谋反证据。因此,最初的处罚是将弘皙革去亲王爵位,软禁在郑家庄(原废太子胤礽圈禁地附近)。 然而,随着审讯深入,一个名叫安泰的巫师供出对弘皙不利的供词,说弘皙曾多次请他占卜,询问乾隆的寿数、天下是否太平,以及自己“将来能否升腾”(即能否当上皇帝)等大逆不道的问题。这令乾隆震怒,将调查矛头重新对准弘皙。 进一步的搜查发现了更严重的证据:弘皙竟在自己的理亲王府中,私自设立了类似皇宫内务府“七司”的管理机构!这等同于在府中另立了一个小朝廷,是赤裸裸的僭越和谋逆铁证。至此,弘皙案的性质彻底改变,弘皙被认定为“结党营弘”的首恶。 最终,乾隆四年十月,乾隆着手对弘皙处罚,削除宗籍,并学父亲雍正给人改名,将弘皙改名为“四十六”,圈禁于景山。 弘皙于拘禁三年后病逝。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下令恢复弘皙原名,将其重新载入宗谱。同时恢复宗籍的还有胤禩、胤禟。

0 阅读:0
晗宇说历史

晗宇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