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战术明显变了,6月27日央视新闻发布37秒声明,明确表示对拒不配合的航空器可采取警告射击等强制措施。这个表态在军事圈引起强烈反响,微博相关话题当天冲上热搜前三。[凝视] 实际上这种转变早有征兆,今年4月《解放军报》报道南部战区空军某旅演练时,首次出现“电磁干扰+实弹驱离”的训练科目。 1月份东海舰队航空兵开训视频中,飞行员座舱面板上“武器保险解除”的红色指示灯被军迷敏锐捕捉。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国防部官网显示,2023年中国空军应对外军抵近侦察的紧急起飞架次同比增加47%,东海方向占比达63%。 今年5月17日日本防卫省公开的照片显示,挂载PL—15导弹的歼—16在宫古海峡以“滚筒机动”驱离美军P—8A巡逻机,双方最近距离仅90米。 这种战术升级背后是装备迭代的支撑,《兵器》杂志6月刊专题显示,空警—500预警机已升级第三代相控阵雷达,对隐形目标探测距离提升至400公里。 北部战区歼—20与空警—500的协同作战体系将发现到攻击的决策时间缩短至分钟级,为飞行员完成“警告—驱离—打击”标准流程提供充足时间。 国际层面也有变化,联合国裁军研究所2023年报告显示,全球已有19个国家在空防识别区实施细则中明确“警告射击”条款。 日本2021年修订《自卫队法》第84条规定,对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可采取“必要措施”,美国空军交战规则第3。7条直接授权飞行员在碰撞风险时使用机炮示警。 实战压力确实在增大,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前五个月美军累计派出64架次侦察机抵近中国沿海,较去年同期增长22%。 5月12日美军RC—135V电子侦察机在汕头外海做“8字形”机动,持续盘旋近6小时。这种抵近侦察就是在摸清对方反应底线。 台海方向博弈更加频繁,台防务部门记录显示,解放军战机今年已23次穿越所谓“海峡中线”,且每次都有歼—16D电子战机伴飞。 这种配备干扰吊舱的电子战飞机能瘫痪对方雷达和通信系统,为后续行动铺路,台湾地区媒体《联合报》刊登的评论文章提及,电子战飞机参与通常预示作战等级提升。 法律支撑很清晰,《国防法》第57条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制止危害主权行为,《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授权军队在重大事变时采取非和平手段。 这些条文与央视报道形成完整法理链条,开火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依法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表态中的战术留白,央视报道包含三层递进条件:经无线电警告无效、持续拒不配合、最后才是强制措施。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在6月例行记者会上特意强调“专业、克制、负责任”三个关键词,既划出红线又避免好战印象。 国际媒体反应不一,路透社6月28日报道援引五角大楼匿名官员说法,称美方注意到相关变化但不会改变既定行动。《朝日新闻》担忧可能引发东海误判风险。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评论员瓦西里耶夫则直接指出,这是大国空防的标准操作,美国人自己也是这么干的。 历史经验表明,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后中国空军开始加速现代化转型,2013年东海防空识别区设立标志空防体系进入新阶段。如今“警告射击”权限的明确,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当前国际空域博弈日趋激烈,各国都在调整空防策略,中国此次表态本质上是对国际通行做法的明确化,也是对持续挑衅行为的必要回应。维护国家主权需要多维度防御手段,这个道理全世界都懂。 信源: 央视新闻2024年6月27日报道、国防部官网《2023年度军事行动白皮书》、《解放军报》2024年4月15日第5版、联合国裁军研究所2023年度报告(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2020修订版)
中国空军战术明显变了,6月27日央视新闻发布37秒声明,明确表示对拒不配合的航空
优优谈过去
2025-07-04 14:37:54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