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瓜不甜!既然印度一而再三拒签上合声明,那么中国没必要再让印度在里面混了。直接把三哥踢出群聊,太直接了。我觉得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咱们声明退出上合,同时让其他几个成员也退出。然后我们再在中亚五国的基础上再扩员建个新群,这样一来就把印度拒之门外。 6月25日,新德里举行的上合组织防长会议本该顺利收官,却因印度防长拉杰纳特·辛格的拒签而陷入僵局。 印方给出的理由很直接:会议声明没有提及4月份印控克什米尔发生的恐袭事件。 这已经是印度今年第三次在上合组织框架内“说不”,5月的外长会上,印度以“技术原因”拖延反恐合作文件通过。 更早的1月能源部长会议上,印方直接要求删除涉及中巴经济走廊的所有表述。 三次拒签背后,是印度试图将双边争议带入多边平台的策略转变。 过去,新德里更多扮演配合者角色,但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印度开始将克什米尔问题当作“入场费”,希望通过阻挠共识来迫使其他成员国表态。 这种做法正在产生实际后果,原定2023年启动的上合能源俱乐部建设已经延期,多个成员国对印度反复无常的立场产生顾虑。 更直接的损失出现在反恐合作领域,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安全局报告,部分成员国情报共享不足,导致多起恐袭预警延迟传递。 印度的矛盾心态与其“多重身份”密切相关,一方面,新德里需要通过上合组织获得能源安全和地区稳定;另一方面,印度又是美国主导的“四方对话”机制重要成员,需要在两套体系间保持平衡。 这种平衡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印度对美国武器采购占比从2018年的58%飙升至2022年的73%,而同期俄罗斯装备份额从32%降至12%。 军购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外交立场上,印度前外交秘书顾凯杰坦言:“我们需要在四方对话和上合组织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但这种“骑墙”策略正在透支印度在上合组织内的信誉,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林民旺指出。 印度试图将上合组织改造成“另一个G20”,希望通过设置议题来主导话语权,但这忽略了上合组织务实合作的本质。 事实上,上合组织最有价值的恰恰是其功能性合作。 2021年建立的联合救灾机制已在中亚地震救援中发挥实效,中俄哈吉塔五国的“绿色能源伙伴关系”也在稳步推进。这些具体成果远比政治表态更有意义。 面对当前困境,其他成员国开始寻求变通方案。 中国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建议强化“小多边”合作模式,即在现有框架下让有共识的国家先行合作,避免被个别成员国的政治诉求绑架。 这种灵活机制并非没有先例,欧盟在处理内部分歧时常采用“多速欧洲”模式,允许部分成员国在特定领域率先一体化。 上合组织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确保合作效率。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国内也开始出现反思声音。 《印度快报》最近发表社论指出,新德里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已经影响到实际利益获取”,特别是错失了通过上合组织获取中亚能源的便利渠道。 这种务实考量或许能为未来转圜留下空间,毕竟,印度加入上合组织的初衷是为了能源安全和地区稳定,而不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或解决历史恩怨。 从更大格局看,印度的“三拒”行为反映出多边机制面临的普遍挑战:如何在维护各国核心利益的同时推进共同合作?如何避免让双边争议绑架多边平台? 答案或许在于明确多边机制的功能边界,上合组织从成立之初就强调务实合作,其价值在于为成员国提供对话平台和合作框架,而不是解决所有政治争议的万能药。 如果印度继续将克什米尔问题作为参与上合合作的前提条件,那么最终受损的将是印度自身的长远利益。在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当下,任何试图将多边机制政治化的做法都可能适得其反。 上合组织走过了22年历程,从最初的“上海五国”发展为涵盖亚欧大陆的重要合作平台。 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值得所有成员国珍惜。印度是否能够从“克什米尔困境”中走出,重新回到务实合作的轨道上,将是检验其战略智慧的重要标尺。 多边合作的精髓在于求同存异,而非强求一致。只有认清这一点,印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上合组织中的建设性作用,而不是成为合作的阻碍者。 信源: 环球网
印度一搅局,中国就重开局?上合或将迎来大洗牌! 上合组织,原本是咱中国和中
【1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