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24年的叶嘉莹以期颐之年鹤归。社会悼念架势,当是袁隆平之后再未有过的了

桃花笑流年 2025-07-04 04:07:35

出生于1924年的叶嘉莹以期颐之年鹤归。社会悼念架势,当是袁隆平之后再未有过的了。她最动人的,我以为还不在学术,而是:这个女人好坚强啊! 叶嘉莹活到百岁高龄离开人间。 民间自发悼念的场面,近些年只在袁隆平逝世时见过。 这位学者最打动普通人的不是学术造诣,而是身上那股子韧劲儿。 搞学问的人通常高高在上,研究的东西和老百姓不沾边。 叶嘉莹写的书虽说尽量通俗,想读懂还是得啃过几年书本。 能让街头巷尾老百姓真心佩服的,往往是她扛过苦难还能站直腰杆的劲儿。 其实学术圈里对她评价并不一致,钱锺书生前私下就不太认同她的路数。 还有些人觉得讲诗词功夫比不上早走的沈祖棻,文坛的李劼前几年公开这么嚷嚷过,当然这些争议归争议。 说白了叶嘉莹最招人待见的就是"不端架子"。 她吃的苦跟咱老百姓没两样——柴米油盐缺斤短两,亲人说没就没,想爱的人爱不成,该断的又断不干净。 这份难受任谁都懂,自然觉得亲近。 对比同样是女先生的杨绛,人家喜怒哀乐都透着书香门第的讲究,大伙儿敬重归敬重,总隔着一层窗户纸。 钱锺书陈寅恪那些大家,更像是历史书里走出来的人物,名字听着响当当,谁知道他们早饭吃甜豆花还是咸豆汁? 叶嘉莹身上带着热乎气儿,倒不是单纯因为她走得晚。 为养家糊口到处奔波,守着不如意的婚姻干着急,晚年连着送走闺女女婿,这种戳心窝子的事谁家没遇到过? 难得的是她应对时不藏着掖着。 难受了就抹眼泪,憋屈了就写诗发牢骚,跟我们发朋友圈吐苦水一个样。 从不觉得丢读书人脸面,倒让读者觉得像巷口晒太阳的老邻居。 她这么一走,朋友圈满屏的蜡烛不是凑热闹,特别是许多女性读者,简直拿她当主心骨,突然人没了就跟自家老人走丢似的心里空落落。 要说叶嘉莹最硬的招牌,还是教会了今人欣赏诗词的门道。 去年过世的王文兴夸她诗词成就能比王国维,这话或许掺着水分。 她真正的本事是把诗词掰开了揉碎了讲通透。 有人说得在理:叶嘉莹把命都押在诗词上,非要让大伙儿明白这玩意儿不是装点门脸的摆设,而是过日子离不开的油盐酱醋。 要是哪个学者能让古诗的魂儿漂回寻常百姓家,"不仅老祖宗在坟里能笑醒,他自己也活该流芳百世"。 人这一生免不了摸黑走路,诗词就是叶嘉莹攥着的火柴头。 这话不是唱高调,她自个小声嘟囔过多少回:要是没诗词兜着底,这口气早咽下去了。 这么重情的人偏撞上糟心婚姻,丈夫赵钟荪压根儿摸不透她的心。 听说有回老头在电视里瞅见老婆讲学,愣愣地问:"那人是你?下回让我听听成不?"叶嘉莹抿着嘴没吱声。 这般光景真应了老话"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她亲口承认:"情诗读了几大箩筐,自己倒没过上真舒心的日子"。 可转念想想,那些书页里藏着的美景滋味她也算尝过百遍千遍。 当文化成了扎在骨子里的营生,书本里死沉沉的字句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活物。 这份念想现在有人接着往下传。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成了诗词爱好者的根据地,今年春天还办了叶嘉莹百岁人生影展,挤满了老老少少。 她生前的讲课录像被大学生做成动画片,00后追着弹幕说"原来苏轼也会emo"。 迦陵奖学金刚资助了云南山区小学修诗词兴趣班,娃娃们捧着《给孩子的古诗词》背得摇头晃脑。 那本被翻烂了的蓝皮书,倒真像叶嘉莹期盼的那样,成了缝补人心的针线活计。 有人问学古诗有啥用?挣不了钱也长不了脸。 叶嘉莹的答案朴素得像块糙馍:"能让心口窝一直热乎着"。 如今她书房窗台上还搁着未校完的书稿,毛笔尖的墨痕早就干透了。 信息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叶嘉莹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活动开幕》 中国新闻网《"迦陵杯"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举行》 迦陵学舍官网2024年度公开课安排 央视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影展数据 天津日报《南开设立叶嘉莹教育基金扶持诗词教育》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桃花笑流年

桃花笑流年

桃花笑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