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前问他这是干什么?孔子说:“妈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 主要信源:(大众网——孔母教子;扬子晚报——文艺两分钟|说清明,不能不说说孔子) 公元前537年,在鲁国都城曲阜东南郊的五父之衢路口,一个来自陬邑的乡下少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他把母亲的灵柩停在了路边,引来不少过路人的注意。 五父之衢是当时曲阜城外的交通要道,平时人来人往,热闹得像大集市一样。 这个少年叫孔丘,个子高大魁梧,身高接近两米。 路人们问他为啥把母亲的棺材放这儿,他说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想把两人合葬。 这事儿一出,立刻成了那天的焦点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有人认出孔丘是陬邑人,母亲叫颜徵在,大家只知道他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由外祖家带大。 在那个年代,男女关系没后世那么严,乡下有个私生子不稀罕。 但听人说,他父亲叫叔梁纥,是个贵族出身的武将,打仗很厉害,可惜在孔丘出生前就去世了。 所以知道真相的也就颜徵在和叔梁纥俩人,如今都不在人世了。 这消息传得快,传到了孔氏家族的耳朵里。 孔氏是从宋国迁来的老贵族,到叔梁纥这辈,家族已经衰落,多年没继承人。 他们派人来看,发现孔丘那大高个,和他父亲年轻时候差不多,样貌也有几分像。 再找到陬邑的老人作证,才确定孔丘就是叔梁纥的亲生儿子。 孔丘母亲的灵柩被带去防山,和父亲安葬在了一起。 这样,孔丘从一个乡下少年,一下子变成了孔家后人,有了贵族的身份,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丘十五岁时,就开始立志学习。 孔家本是殷商的后裔,做过宋国贵族,但在鲁国依附孟孙氏混日子,到孔丘这辈更是穷困潦倒。 以前在乡下跟着母亲,连最基本的礼仪知识都没碰过,只能听人说啥学啥,样子像就行。 进了贵族圈子,他才见识到真正的礼仪规矩,这下决心好好学。 不过,现实的石头立刻就砸了过来。 那时候社会分等级严得很,天子、诸侯、大夫、士,一层层排下来,连手艺活儿都是祖传的。 孔丘一下从普通平民跳到贵族中的士阶层,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个怪人。 鲁国那帮贵族老爷们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都不拿正眼看他。 孔丘这一生的事情,多是从《论语》里传出来的。 学生们记下的那些话,把他塑成了个满腹经纶、进退有度的圣人样子。 其实孔丘是人不是神,他那些大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 他自己讲没神叨事儿,说十户人家里就有一个品性像他的人,区别只在他“好学”。 这一点是他最重视的。 学生们把他第一句课堂笔记写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他是成天挂在嘴边的。 可别小看这“好学”两个字,孔丘教学生不少年头,只有颜回一人被他夸过“好学”。 颜回去世后,孔丘再没说过谁真正好学。 那“好学”到底啥意思? 孔丘说吃饭不讲究吃饱,住地不图安生,做事敏感点说话谨慎点,还要找榜样来比照自己,这才称得上学问好。 这听着有三层意思。 第一是别把心思放吃喝住用上,这些不该是开心事的源头。 真学进心里,那过程本身就是乐的。 第二就是眼尖耳灵。 孔丘的学生子贡聪明得很,可跟颜回一比,子贡听条信息能想明白两点就不错,颜回却能悟出十点。 这差别在于孔丘和颜回都有双敏锐的眼耳。 有啥不懂见人就问,不管人家是干啥的,几句家常话都能开他的窍。 第三层意思最重要。 学问不是拿来应付考试或挣钱的手艺活儿,学是为了自己完善自己,往道理那头走。 人都有局限,学才能打破它,和天理连接。 孔丘一辈子就靠着“学”,从仓库管账、牧羊、修房子的小官开始,边干活边积累。 日子久了他才明白,学不只是读读写写,它包括经历、干实事,还追求超越人生。 就像他说“学而时习之”,学这个事儿自个儿就能让人乐呵,就是因为它带着变化、成长的可能。 更了不起的是,古代思想大变革那阵子,人不信巫术靠鬼神了,就得靠自个儿的智慧应对世界。 孔丘这“学”就把这条道点明白了。 踏实往下学,才能上通天道。 这么一弄,中国古人的精神天地就翻了个新篇章。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孔子晚年才是最悲惨的,一生更是幼稚,他最看重的学生几乎都不得善终,颜渊是穷苦潦倒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