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老人私藏2支手枪被群众举报,民警上门收缴,不料老人却说:这把枪是粟裕将军奖励我的! 1996年夏日的一个午后,山东莱芜派出所接到一通特殊的举报电话。电话那头,邻居压低声音说,隔壁的滕老头家里藏着两支手枪。 在那个对非法持枪严厉打击的年代,民警们不敢怠慢,立即上门核查。敲开门的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一位瘦小的七旬老人,神情淡定,仿佛早就料到他们会来。 听完来意,滕西远转身从里屋搬出一个厚重的木箱,掀开油布,两支保养精良的驳壳枪静静躺在里面。老人抚摸着枪身,平静地说:“这是当年粟裕将军和廖容标司令亲手奖励的,需要上级批准才能移交。” 当滕西远拿出那张泛黄的《革命军人证明书》时,民警们愣住了。华东野战军的鲜红印章依然清晰,这才明白眼前这位普通老人的不凡身份。 时间倒回到1925年,滕西远出生在莱芜一个贫苦农家。 父母早逝后,两个哥哥相继参加了八路军,13岁的他也跟着莱东大队走上了抗日道路。队长看他还没步枪高,就给了他一把匕首,让他先当通信员。 1938年12月,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执行侦察任务的滕西远与部队失散。这个机灵的少年并没有慌张,反而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将追击的日军小分队引入山坳的伏击圈。 当敌人进入包围圈时,他猛地扑向最后一个日本兵,匕首直刺咽喉,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战果。 1940年夏天,15岁的滕西远经历了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在反扫荡作战中,子弹打光的他面对日军刺刀,侧身闪避时被刺透腋下。鲜血如注,但他忍着剧痛夺过刺刀反杀了敌人。 鲁中军区司令员廖容标闻讯赶来探望,被这个少年的勇气深深震撼,当场解下跟随自己八年的德国造驳壳枪:“好小子,这把枪今天归你了!”多年后,老人撩起衣服时,腋下鸡蛋大的伤疤依然触目惊心。 1947年南麻战役期间,已升任炮兵连长的滕西远带着侦察班摸到前沿,发现国民党军一个营正偷偷向我军侧翼迂回。眼看主力部队还没到位,他决定冒险阻击。 占据制高点后,滕西远先投掷完所有手榴弹,然后和两名战士用步枪交替射击,同时扯着嗓子高喊:“一连向左,二连向右,机枪连封住山口!” 山谷的回声放大了声音,敌人误以为遭到大部队包围,慌忙撤退。这场虚张声势的阻击为主力争取了宝贵的两小时。 战后,粟裕在总结大会上高度评价滕西远“以少胜多,胆识过人”,并将缴获的崭新驳壳枪奖励给他。枪身上“奖给战斗英雄”的刻字至今清晰可见。 1951年朝鲜战场的严冬,志愿军阵地被美军坦克压制,时任副营长的滕西远抱起炸药包冲出战壕。在零下30度的冰河里潜行百米,将炸药塞进坦克履带下引爆。 巨大的气浪将他掀出五六米远,右耳从此失聪,但为部队撕开了突围通道。 战友刘德厚后来回忆:“老滕回来时棉衣冻成了冰铠甲,卫生员用剪刀才剪开。”这次战斗让他荣获“爆破英雄”称号,但也留下了终身伤残。 1996年那个下午的核查以民警集体敬礼结束,经山东省文物局和军区联合鉴定,两支枪均被列为国家三级革命文物。 粟裕所赠的驳壳枪于2005年捐赠给莱芜战役纪念馆,档案编号鲁文物备字〔2005〕37号。 廖容标将军所赠的第一把枪,滕西远坚持留作纪念,直到2005年才捐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常说:“我这两把枪,一把记录着怎么活下来,一把见证着战友们怎么牺牲。” 2023年,98岁的滕西远在莱芜安详离世。葬礼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送来的花圈缎带写着:“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拿匕首的孩子,带双枪的英雄。” 那两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枪支,不仅是个人英勇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代人用生命换来和平的历史记忆。每当参观者驻足观看时,或许能从枪身的磨痕中,读懂什么叫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信源】济南日报——忠诚丨一把匕首两把枪见证戎马一生——“粟裕将军奖我一把枪” K0630[狗头]
1996年,山东老人私藏2支手枪被群众举报,民警上门收缴,不料老人却说:这把枪是
啸鹰评论
2025-06-30 21:57: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