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的曾孙左景鉴暮年之际想回上海落叶归根,侄子便偷偷向伯母寻求帮助,想让他给左景鉴在上海分一套房。 他没敢明说,先拐弯抹角,托人打听,又侧面试探。最后还真鼓起勇气写了封信,老左这些年住在丹东,小地方,冷,人也寡,跟上海热闹、熟悉的环境不一样。可他从没抱怨过,只是一天天沉默得多了。别人问他:“老左,你怎么不搬回上海?”他只是摇头,笑笑不说。 其实没人比他更想回去,那是他的根。他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人,几十年前一声令下奔赴前线,离开家门的那天,他没回头,怕一看就走不了。到现在,他的腿已经不好了,走路一瘸一拐,可那个心思,越来越重。 言辞恳切,说得情真意切,可通篇只有一个中心:能不能分一套房。 说到老左,没人不竖大拇指。他不是一般医生,是当年自愿奔赴抗美援朝的第一批医疗人员。当别人想着安稳挣钱的时候,他冲到了丹东前线,救过无数战士的命。有时候血库不够,他带头献血,眼都不眨一下。他说:“人家在前线流血,我流点算啥。” 这些话他从不挂嘴边,别人夸他,他就笑着摆手:“干的就是份活,别神化我。”但大家心里清楚,他是真有那股劲儿的,是传承了左家那股“为国为民”的筋骨。 左焕琛后来知道了侄子的打算,沉默了好一阵。她不是不懂人情,也不是不敬老。但左家讲的就是个“公”字,她没法为了亲情去破这个规矩。分房是有制度的,不是想给谁就能给的。 她委婉地回了话,意思很明确:不会搞特殊。 老左知道后,没生气,反而笑了,说:“这样挺好。”他不是认命,而是认理。自己一路走来,靠的是担当、是原则,不是关系。他没得到那套房,但他得到了让他最安心的东西:左家这块牌子,还干净。 “回上海吧。”左景鉴没说出口,但心里早就盘算好了。 他在丹东待了几十年,一路从青年熬到老年,救了多少人命,受了多少苦自己都记不清了。可到老了,腿也不利索了,想的却只有一件事:想回家。那个他小时候放风筝、吃汤团、吵着要去外滩看轮船的地方。 左景鉴不是普通人。他是左宗棠的曾孙,一辈子走得端正,做事讲理,还传承了老祖宗那股“为国为民”的正气。他年轻时放弃好工作,冲到前线去救人,没喊过一句苦。 可说到底,他也是个老人,一个想在老地方落叶归根的老人。他没张口向人要什么,可他的侄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偷偷找人去托话,想给他在上海弄套房。房子没弄成,他也没怪谁,反而说:“我放心了。” 这不是妥协,而是传承。他这一生,最光荣的地方,不是救了多少人,而是他守住了左家那口气。
1996年,左宗棠的曾孙左景鉴暮年之际想回上海落叶归根,侄子便偷偷向伯母寻求帮助
漫步岁月静好
2025-05-22 22:12:40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