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正在家中酣睡,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来人气喘吁吁地说:“请张中堂火速前往圆明园。” 张廷玉心头一紧,自雍正八年扩建圆明园后,皇帝每年大半时间都在此处理政务,如今三更半夜急召,怕是要出大事。 车马在夜色中疾驰,张廷玉的官袍被汗水浸透,他想起白天面圣时,雍正还在批阅西北军情的奏折,虽然略显疲惫却未见病容。 圆明园西南门的灯笼在风中摇晃,守门侍卫的脸色比月光还惨白,穿过重重宫门,寝殿里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庄亲王、果亲王等皇室成员跪在地上发抖,太医端着空药碗手足无措。 龙床上的人双目紧闭,面色青灰,正是白天还在勤政的雍正帝。 张廷玉双腿发软跪倒在地,耳边传来皇子弘历的哭声,两代帝王器重,此刻他伏在父亲床边,全然没了往日从容。 张廷玉强压悲痛想起: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是找到传位诏书。 按照雍正首创的"秘密立储"制度,传位诏书本该藏在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可圆明园距皇宫二十多里,快马往返也要半日,张廷玉灵光乍现,以雍正谨慎多疑的性子,定会在常住之地留有副本。 果然,太监在枕边锦盒里找到黄纸密封的诏书,与正本笔迹核对无误。 当"传位于皇四子弘历"的旨意宣读完毕,二十五岁的乾隆强忍泪水接过玉玺,这个本该腥风血雨的权力交接竟出奇平静。 新帝登基的鼓乐声中,更多疑问浮上众人心头:五十八岁的雍正为何突然暴亡?《张廷玉年谱》记载,皇帝从发病到驾崩不足十二时辰。 太医脉案显示,八月二十日雍正尚在批阅奏折,二十二日白天还接见大臣,傍晚却突然呕血昏迷。 这种蹊跷症状引发诸多猜测,有说是积劳成疾,有说是丹药中毒,最离奇的当属"吕四娘刺杀说"。 这事要追溯到七年前的曾静案,湖南书生曾静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案发后牵连出已故学者吕留良。 雍正将吕氏著作定为"逆书",不仅将死者开棺戮尸,更将吕家满门抄斩。 民间传说吕留良孙女吕四娘当时在安徽乳娘家中躲过一劫,十三岁少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立誓报仇,她拜入江湖门派苦练武艺,后来混入选秀队伍接近雍正,最终割下皇帝头颅祭奠家族亡灵。 不过史学家指出漏洞:吕家九族尽灭,李卫等亲信反复搜查,不可能有漏网之鱼,且紫禁城戒备森严,女子持械入宫难如登天。 倒是乾隆登基次日驱逐道士的举动耐人寻味——他连夜将圆明园炼丹的张太虚等人逐出京城,还特意强调雍正从未服用丹药。 可档案记载,雍正八年起就往圆明园运送192吨黑煤、42吨木炭炼丹,死前十二天更运入200斤剧毒黑铅,现代医学证实,丹药含汞、铅等重金属,长期服用会导致急性中毒。 张廷玉在完成托孤重任后日渐憔悴,这位三朝元老亲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又见证雍正铁腕治国,最终在乾隆二年病逝。 有人说他是伤心过度,也有人猜测他知晓太多宫廷秘辛,随着时间推移,雍正暴毙真相与圆明园深夜的灯火,都化作清史档案里语焉不详的墨迹。 唯有养心殿佛龛后偶然发现的毒杀密诏,乾清宫匾额后的立储匣,仍在无声诉说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信息来源:《清史稿》、《雍正朝起居注册》、《张廷玉年谱》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