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宽厚的鬼头刀从年

历史档案揭秘 2025-05-22 10:13:03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宽厚的鬼头刀从年迈的刘母脖颈划落时。孙儿刘超不由得咬牙切齿,愤怒到极点,他一怒之下,竟挣开了捆绑在双腕上的绳索,从刽子手手中夺过鬼头刀,像发了疯的地狱恶魔,一连斩杀了十几名官兵。 这场惨剧的源头要追溯到四年前,建文元年,青州教谕刘固上书朝廷,请求辞官回乡奉养老母。 御史大夫景清看过奏折,连夜提笔回信:"刘大人治学严谨,青州百姓无不爱戴。若为尽孝离任,实乃朝廷之失。" 信中还邀请刘固举家迁居南京,既可侍奉老母,又能为国效力,谁也没想到,这封举荐信竟成了索命符。 当时的南京城暗流涌动,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建文帝忙着调兵遣将。 景清白天与同僚商议对策,夜里常对着北平方向长叹,他早年在北平任职时,与燕王有过数次深谈,深知这位藩王野心勃勃。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破的消息传来,景清在书房枯坐整夜,将珍藏的《论语》撕得粉碎。 新登基的永乐皇帝对旧臣展开清洗,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案尚未平息,景清又做出惊人之举。 八月初五早朝,他暗藏利刃行刺,被早有防备的侍卫当场擒获。 《明史》记载,朱棣命人打落景清满口牙齿,用烧红的铁钳夹住舌头,活活将人折磨至死。 这还不算完,皇帝下令将尸体剥皮填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 真正的灾难从这时开始,锦衣卫翻查景清往来文书,发现了四年前写给刘固的信件。 尽管刘家与景清再无瓜葛,但在"瓜蔓抄"的株连政策下,青州刘氏全族被押解进京。 刑部大牢里,刘固看着隔壁监舍的幼子,悔恨当初不该接受调任,老母亲更是整日以泪洗面,念叨着"早知今日,宁可饿死乡野"。 行刑当日,南京城飘着细雨,刘家老少二十七口跪成三排,最年长的刘母已八十六岁,按《大明律》,六十岁以上老人可免枭首,但"瓜蔓抄"不在常法之列。 当鬼头刀第三次举起时,变故突生,少年刘超挣断绳索,夺刀连杀十余名刽子手,这个平日温顺的读书郎,此刻犹如修罗附体,直到被二十杆长枪逼到墙角才罢手。 消息传入皇宫时,朱棣正在批阅奏章,据《国朝献征录》记载,皇帝听闻此事后沉默良久,最后说了句:"稚子何辜。" 次日早朝,刑部尚书提议继续追查刘氏旁支,却遭皇帝训斥:"株连过甚,非治国之道。"持续数月的"瓜蔓抄"就此终止,但刘家二十七口终究没能逃过厄运。 这场风波在史书上不过寥寥数笔,却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司法制度,永乐二年,大理寺增设"株连案复核"职位;五年后修订的《大明会典》明确规定"罪不及孥"。 那个在刑场发狂的少年,用鲜血换来了后世千万家庭的平安,如今走在南京中华门城墙下,老辈人还会指着某块青砖说:"瞧见没?当年刘家人就是在这儿溅的血。" 参考:明史纪事本末

0 阅读:54
历史档案揭秘

历史档案揭秘

揭秘历史档案,还原真实历史